陕西高中教材版本:脾 41算大吗 要怎么样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3:13:39

脾脏为一个网状内皮细胞器官,呈紫红色,质地柔软脆弱,呈三角锥体。位于腹腔的右上腹部,在膈肌之下,胃的左后方,左肾的前上方,横结肠之下,被第九、十十一肋骨掩盖。成人脾脏长约11-12cm,宽约7cm,厚约4cm,重约150-250mg。
正常的脾脏一般不能摸到,内脏下垂、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或气胸时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而被触及,除此之外,若能触及脾脏则提示脾肿大。测量方法:脾脏肿大不超过脐水平时,可沿左锁骨中线测量肋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脾大超过脐水平时,可用三线记录法
1线又称甲乙线,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叉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2线又称甲丙线。测量交叉点至脾尖的最远距离。
3线又称丁戊线,表示脾右缘到正中线的垂直的距离,超过正中线以+号表示,未超过则以-号表示。
临床上常将肿大的脾脏分为轻度、中度、高度肿大。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cm者为轻度肿大。
中度肿大脾脏肿大超过3cm至脐水平线。
高度肿大超过脐水平以下者。
脾脏的超声测量常用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右侧卧位。将探头入在脾区胸廓表面,相当于第九肋间(第8-10肋间),沿脾的长轴显示脾的纵断面,选择脾脏最长径所在部位和有脾门血管处冻结图象,进行测量,可测量脾脏厚径和长径。
仰卧位。将探头放置在左侧面腑后线附近,进行脾脏冠状扫查,以显示脾、肾声象图书馆及其与脊柱关系,然后将声束平面向前内侧面(腹侧)倾斜,即为前倾冠状扫查,直至清楚显示脾门部和脾的完整轮廓。冠状切面可测量脾的最大长径(上、下端径),前倾冠状切面可测量脾的厚径和传统长径。
脾脏的最大长径是指脾声象图的内上缘至外下缘间的距离,此径与脾脏解剖学的上端和下端间距比较一致
脾脏的传统长径是指脾下级至左肺下缘间的距离
脾脏的面积测量。日本学者Koga提出计算脾脏面积的公式S=K .ab.公式中S代表脾的纵断面积,a为长径,b为厚径,K为常数0.8- 0.9,正常人用0.8,肝病患者取0.9。
Niederau测量法即脾脏的长径,横径和余径的测量法,肺和脾上级外测交界处世哲学脾长径和横径的起点,从该点垂直向下,至脾下级为脾的长径。从该点垂直向内至脾内侧缘为脾的横径。长径和横向联合径相交成直角,该角的平分线为脾的斜径。
正常值:长径5.8 ± 1.8cm ,横径5.5 ± 1.4cm ,斜径3.7 ± 1.0cm。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考虑脾气脏增大(身材特别高大魁梧乾例外):① 厚径,男女分别大于4.0cm和 3.7cm;②传统长径达到或超过8cm ;③最大长径(脾上下端径)脾上下端径)超过12cm ;面积代表值(长×厚)大于25cm;④体积代表值(最长′ 厚′ 宽)男女分别大于 240cm3 和215cm3。
你所说的脾41可能是面积代表值吧,如果是,就说明脾有肿大。引起脾肿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虫病、慢性肝炎、黑热病、伤寒、疟疾、门静脉高压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肿大以后,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按病因,脾肿大可分为五大类。
(一)感染性脾肿大a.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等所致的急性感染脾
肿大,一般程度较轻、质地较软,随着感染被控制,脾也逐渐缩小。
b.脾脓肿,为腹腔化脓性感染、脓血症、伤寒等的少见并发症,有畏
寒发热、腹肌紧张、脾大触痛及波动感,白细胞升高;合并脾周围炎
时,脾区可出现摩擦音,需借助超声检查、核素显象等,方能与左膈
下脓肿、腹壁脓肿鉴别。
(二)充血性脾肿大由门脉高压引起,见于各种肝硬化,以及门
静脉、脾静脉炎或血栓形成,晚期多有脾功能亢进等。
(三)血液病性脾肿大a.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性
贫血,多有较明显的脾肿大。b.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不明,好发于青年女性,以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
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内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形成不良为特征,
常伴轻度脾肿大。
(四)网状内皮细胞病性脾肿大临床上不多见,如嗜酸性肉芽肿
、恶性组织细胞瘤等。
(五)肿瘤性脾肿大a.原发性脾肿瘤:少见,良性的血管瘤、淋
巴管瘤,除脾大外无其他症状;恶性肿瘤多为脾肉瘤,脾增大迅速、
质硬、表面不光滑,伴发热、左上腹不适,短期内全身情况恶化。b.
脾囊肿:其中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包虫囊肿属真性囊肿,内膜具
有分泌功能;假性囊肿分出血性、浆液性、炎性等,囊壁为纤维组织
,由脾损伤后的陈旧性血肿,或脾梗塞后局部坏死液化形成,无分泌
功能。

脾肿大一般进行病因治疗,仅一部分脾肿大病人需手术治疗。除脾脓肿应切开
引流外,脾切除主要适用于:a.门脉高压引起的充血性脾肿大;b.
脾肿大合并脾功能亢进(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脾亢,较有诱因的继发性
脾亢手术效果好);c.原发性脾肿瘤;d.脾囊肿(无论真性、假性
,因易继发感染、出血,甚至破裂);e.疟疾、黑热病所致的巨脾;
f.某些造血系统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经常有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大多有效)、自体免疫溶血性
贫血(脾切除约半数有效);g.游走脾急性扭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