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税种:谁是孟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04:04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先世是鲁国贵族。早年受业於孔子之孙子思门下,一生崇拜孔子。学成后,以士的身份周游列国,到过梁、齐、宋、滕、鲁诸国,希望推行「王道」和「仁政」的主张。但他的学说终不获列国国君采用,后来以讲学授徒而终。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仁政」,而「民本」思想则是「仁政」说的重要内容。《孟子.尽心下》篇云:「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孟子又主张人本性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可以为善的本质,关键在於后天环境的培养。
孟子的言论由他的学生公孙丑和万章等编成《孟子》一书。

详细请点击:
http://www.yqsun.net/jslm/lihaichan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3&ArticlePage=1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

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

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

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

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

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

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

《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

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

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

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

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

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

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