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隧道炉:谁知道什么好写赏析的美文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6:48
大家告诉下撒,老师要我们写赏析~~~~~

这个比较适合做作业!

《赤壁》赏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让我们一起撷取精品,含英咀华,走进《赤壁》体味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感受古诗词精品的魅力。
赤壁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是用火攻以寡敌众,而此妙计的应用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后来的诗论家对此也有一番议论:“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其实不然,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
附: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要专业点的下面这个适合:

别卢秦卿
作者:【司空曙】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注释](1)前期:约好再见面的日期。(2)石尤风:也叫打头风。传说古代有位姓尤的商人娶了姓石的女子为妻。石氏多次阻止丈夫外出经商不能。石氏思念丈夫而死。临死前许愿:死后要变成大风,阻止商船前行,让天下的妻子能与丈夫在一起。此后,凡船行水中遇到迎面逆风,使船难以行进,称为石尤风。

[译文]送别你时,明知我们已约好再相会的日期,然而在这离别之夜,还是难舍难分。老朋友再留一留吧,我的这杯酒未必还不如那阻挡你船行的石尤风。
----------------------------
送别是古代人生活中的常事,故而也成了古诗中屡写不衰的题材。唐诗中的送别诗汗牛充栋,但这首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一格。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起句突兀。前期,即后会之期 ,重逢之期。对于分别的人来说,“后会有期”本来是一个极大的安慰,但诗人将它翻到前面,置于一个次要、陪衬的地位,意思是说纵然知道后会有期 ,但此夜之别,仍然难分难舍。这样一退一进,欲擒故纵的写法 ,不仅将难分之情表现得更为感人,而且这么一口说出后会之事,也就逼得对方毫无回旋余地 ,只能被这种“最入情”之言所压倒。“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末句收得平淡,然而借酒发挥之辞,却非同寻常。据《江湖纪闻》记载:“石尤风者,传闻石氏女嫁为尤郎妇 ,情好甚笃 。为商远行,妻阻之不从 。尤出不归,妻忆之病亡。临亡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 ,为天下妇人阻之 ’,自后商旅发船值打头逆风,则曰此石尤风也,遂止不行。妇人以夫为姓,故曰石尤 。”这便是“石尤风”一词的来历及含意。这两句意思是说逆风尚且能滞客留人,你可不要使“故人酒”反不及一阵打头的逆风!这里连用两个否定句式,造成对比、递进的语势,使言辞变得激切有力,气势逼人 ,而又情韵浓烈 ,直令人无言以对。“留客苦言,非多情者想不及此 。”诗人设想之妙,言辞之巧,皆出自难分之情,留客之意,主人如此多情,客人是不忍推,也不能推的,那结果大概只能是宾主一杯又一杯,杯酒情胜石尤风,一醉方休了。
古人送别诗一般将“ 后会之期”置后诗后描写,如王昌龄的“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唯知望雷雨 ,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司空曙这首诗则一反常态,将“后会之期”置于篇首,造成一种突兀奇崛之势 ,把人类难别难分之情表现得深婉曲折,动人心魄。

————————————————————————
易水送别
作者:【骆宾王】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当然是诗了,字数那么少,随你发挥了。

二、赏析文章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课件)

明确:文中有三只鸟,课文着重写了雏儿由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

2、教师教学生如何赏析?

师:课文从第8自然段起开始细致地描写了这个过程,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学习这篇课文吧!思考 “我”和珍珠鸟的信赖关系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注意有关语句。我们一起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 先看第8段。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注意这个“只”字。(生议)

师:再读读这三个“一会儿”,又有什么发现?(要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要看到鸟的胆子越来越大。)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要读出我们刚才分析的情感,如何?

师:点评后,再次强调:读书就要这样,从那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句子中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出示课件)

3、学生自读,运用教师的方法去体会与感悟:

师:下面几段,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注意词句的言外之意,言中之情。谁愿意来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发言的格式是:先朗诵句、段,然后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自己的理解。

明确:9段的“只”;10段的“就”;11段的动词、副词以及情景(借助课文图片);12段的“啄”以及情感的交流;13段的“再三”;14段的“睡着了“等等,珍珠鸟先有戒心,很谨慎、小心,后来见我不伤害它,胆子才变大了,并且还产生了身体的接触!重点分析课文图片以及“啄”、“谁着”处等。归纳”怕人——胆大——放心——信赖”的过程。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与推敲,师生交流赏析心得。

师:看着同学们读书时专著的样子,老师也想来读读,好不好?

师范读最后三段,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朗读。老师在读的时候,你在心里默默地读,比较一下你与老师读的有哪些地方有差别,如声音的高低快慢或者情感的浓淡等,然后将这些做个记号,等老师读完后,你们来对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哪个地方读的好,为什么?哪些地方读的不好,为什么?听仔细啊!(故意将读出点小问题,比较明显的。)

生评、赏析、推敲、再读……最后齐读,检验效果。

5、“我”的形象分析

师:鸟是一种非常怕人的动物,或许是我们人类对他们伤害太多吧,鸟在我们面前是心存戒备的。可我们在文中看到的却不是惊弓之鸟,而是一只快乐、自由自在的小鸟,它是那样的淘气、放肆,丝毫没有顾忌(出示课件),这些都因为谁的缘故?

生:我(作者)。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写“我”举动的语句,看看“我”为小鸟都做了些什么?

是啊,“我”是个有爱心的人,所以才能这么细心地、耐心地照料珍珠鸟,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给它们提供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不惊扰它的活动,甚至宽容它的淘气捣蛋。就像许多宠爱孩子的爸爸妈妈迁就他们调皮的孩子一样。所以小鸟才这样胆大妄为地到处蹦跳,才可以这样放心大胆地睡觉。(出示课件)

6、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当看到课前那样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以及体验到文章中的珍珠鸟与我的温馨甜蜜时,你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感触?你们是否读懂了作者的心声?

生:信赖,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

师:爱心、宽容、尊重,是通向信赖的桥梁!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石!有了它们,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人与动物之间也可以相互信赖!我想这就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心声。

教师赠言:(出示课件)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美]戴维·威斯格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理由。(根据时间的情况来定)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文中的珍珠鸟是幸运的,因为它碰到了尊重它们生命的主人,然而,在我们开头讲的那只小猫却很不幸。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与小动物交往的经历,你们是如何对待它们的呢?你们与它们关系如何呢?请大家真实地讲讲自己与小动物的经历,好不好?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也想说几句。但是,很遗憾,老师一直没有养过小动物,也没有与他们交往的经历。不过,老师很关心它们,也很爱它们。我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新闻,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题目是《女主人对忠诚家犬痛下杀手 义犬放弃反抗含泪而亡》。(出示课件)

一名叫晓芳的女子为了维护新居的整洁,狠毒地杀死了共同相处了七年的爱犬。她用绳子绕在它勃颈间,蒙住它的眼睛,任凭它泪水横流,让四位雇来的大汉勒死它。丈夫得知爱犬的遭遇后,提出了离婚;一向很听话的儿子也整日报以敌视的眼光。晓芳女士想不通,对于其丈夫,难道她没有一只狗重要吗?

对这样一个故事,大家来谈一下吧。

师:其实,这并非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生命的问题。动物也有生命。生活中,像晓芳女士这类轻贱生命、不懂得敬畏生命的人还很多。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一直以自然界的主宰者自居,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任意残害着其他生灵的生命,或丢或打或杀或买或吃……前段时间的非典不正是人类荼毒生灵带来的恶果吗?如果人们能够树立起健全的生命意识,对动物多一点人道关怀,那么地球上就会少一些杀戮多一些互爱,人类自身将有更美丽的发展。我希望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能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还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信赖的桥梁,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人情味。(出示课件)

四、图片展示:(出示课件)(三副图片以及新闻标题)(故事简单的讲述,3分钟)

人民网海南视窗8月31日消息

人蛇相处9年看家护院, 四米巨蟒为何当“保姆”?

提到蛇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更不用说是重达100多斤的巨蟒,据报道,海南的黄开宁家里就养了这么一条,更令人惊讶的是黄开宁一家老小和巨蟒融洽相处了9年,平日里蟒蛇帮黄开宁看家护院、照看小孩,俨然成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蛇保姆”。难道蟒蛇真的通人性?抑或是为了报答黄开宁的救命之恩?记者电话采访了黄开宁及其家人。
意外捡回受伤小蛇,开始长达九年的朝夕相处。

黄开宁家住海南省琼海市椰子寨,1996年8月的一天,黄开宁在槟榔园除草时发现一条受伤的蛇躺在石头上,蛇的尾巴上有一个伤疤,还留着血渍。黄开宁小心翼翼地伸手去抓,意外发现蛇竟然不咬他,“我觉得这条蛇认识我,我用手摸它的时候,它也不咬我。”当时的情景黄开宁至今还历历在目。黄开宁把蛇带回了家,用草药给它包扎伤口,当时这条蛇还只有四两重。
一开始黄开宁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把蛇养了起来,可没想到,如今这条蛇竟然在他家待了整整9年,小蛇已经长成了巨蟒,现在大约有4米长,100多斤重,黄开宁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黄兴财,黄开宁也已经结婚生子。巨蟒似乎已经成了黄家的一员。“刚开始的时候,蛇本身是会攻击人的,但是这条蛇从来不攻击我,不咬我。”黄开宁说。
而且这条蟒蛇有个习惯,它特别喜欢睡在黄开宁的床上,“它哪里都不睡,就喜欢睡在枕头上,要不就睡在棉被上。”黄开宁说,“它想睡哪里,我就让它睡哪里。”从此黄开宁的床都是蟒蛇睡一边,他自己睡一边。
有一次,黄开宁对蟒蛇说:“兴财我不想养你了,你出去觅食吧。”没想到蟒蛇真的走了,而且一走就是四十八天。可四十八天之后,蟒蛇又回来了。

黄开宁回忆说:“它回来后就直接跑到床上睡觉,一身都是泥,把床搞得脏脏的。”黄开宁当时看着蟒蛇真是又可气又可恼。

小蛇长成巨蟒,成为名副其实的“蛇保姆”。

后来黄开宁结婚有了小孩,他才用笼子把蟒蛇装起来。但是他的孩子对蛇一点也不恐惧。黄开宁的父亲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就开始接触蛇,坐在蛇背上玩。蟒蛇对孩子也特别友善,从来没有伤过他。孩子每天和蟒蛇一起玩耍,把蟒蛇当马骑,而且每当黄开宁夫妇外出时,蟒蛇还能帮忙照看家,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保姆蛇”。

据说有一天夜里,正在睡觉的黄开宁夫妇被一阵惊呼声惊醒,起床到客厅发现,蟒蛇正牢牢地缠在一个陌生男人身上,原来是一个小偷准备偷黄开宁刚收购回来的槟榔。

蟒蛇不仅能抓小偷,还能救人,当地有几个孩子在河里游泳,当时水流很急,其中一个比较小的孩子被水冲了下去,眼看就快被淹死了,年纪较大的孩子带着蟒蛇游到小孩的身边,小孩马上抓住蟒蛇,蟒蛇就把他带回了岸边。

刚开始,邻居们听说黄开宁养了条巨蟒都很害怕,也很好奇,到黄开宁家里看看,发现连小孩也完全没有顾虑地和蛇玩,抱着蛇在屋子里跑来跑去。邻居们见得多了,先前的担心也都荡然无存,而且周围的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个蟒蛇朋友。小孩不会打它,它也不会攻击小孩。

现在蟒蛇越长越大,食量也大得惊人,据黄开宁的父亲称:“蟒蛇现在一顿能吃十来只鸡。”周围的邻居经常会过来看看蟒蛇,也常买些鸡来慰劳慰劳它。

五、最后给大家推荐读一篇文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咬舌自尽的狗》(发文字材料)。(出示课件)

咬舌自尽的狗 林清玄

有一次,带家中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

由于狗咳嗽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他养狗的痛苦经历:

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得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来,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深山。

放了狗,他加速跑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

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

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诧异,但是他二话不说,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带出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南,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南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溢出来。他把狗嘴角扯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

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后视镜里看到司机通红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起我那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啊!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啊!”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野外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誓,要常对养狗的人讲这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蘖……

唉!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

这只是一个类子,你慢慢体会~

荷塘月色不错
汪曾祺的文章也都很好赏析,我常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