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喷印机系列:成绩不好是不是就没有出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23:12

通常,成绩的好坏是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证明。
万一你成绩不好,那就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证明自己有出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你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各行业竞争都很激烈,无论做什么都要很努力,吃得苦方为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是,成绩好的将来不干好事,叫有出息吗?不叫.
只要堂堂做人,用心做每件事,对得起自己就OK了.

你怎么能这样说呢,72行行行出状元,你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我相信,你其它方面,一定很不错呀!不要灰心!

原本想写点什麼,看了各位的高见也没什麼可以补充。只想告诉你一定对自己要有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

孩子的创作能力在哪里
2004-06-23 来源:李秀萍 田同会

题记:
专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正常的人,从儿童期开始,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只是有大小之分。但是创造力和别的智力成份不同,它属于一种潜在的能力,如果不注意提供宽松、自主的环境来激发的话,就很容易扼杀一个人的创造能力。
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
创造能力
提高儿童智商 宁静:法国专家进行的试验显示,噪声在55分贝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为43%,而噪声在60分贝以上时,理解错误率则上升15%。实践证明,生活在宁静、柔和环境中的孩子智商较高,而一个噪声充斥的天地则是智力发育的障碍。
几千年来,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培养人才上,我们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追求一致、缺少个性、盲目崇拜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无论个人、家庭还是集体处理问题或做决策,求同多于求异。这样就势必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同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没能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呢?下面的体会和认识对您会有所帮助。

孩子学习不好莫悲观,你的孩子“没有完”

这是我亲眼所见的“感人”场面。春节前,在淄博市张店区某中学初四的家长会上,有几位家长,当得知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时,竟当众嚎啕大哭了起来:“我的孩子完了!”
对此我想讲两点看法:
1.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只能说明孩子的应试智商差一些,但孩子的创造能力不一定差。
专家的研究已经证明:“应试智商高不等于创造能力高”。一个有高创造力的人,对社会的贡献要远大于一个有高智商的人。21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有高创造能力的孩子。
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3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看医生,直到9岁时讲话还不通畅。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于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让这位老师没有想到的是,日后的爱因斯坦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这样的事例很多。
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小学校长提到班上成绩不好的孩子总是少不了他;拿破仑小时候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没出息;富兰克林小时候算术总不及格;英国首相梅杰16岁就辍学了;法国总统密特朗,中学时的物理和数学成绩都不好。然而这些在中学时被认为不堪造就的人,后来却成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名人。
2.这些学生成绩低一些,与平时家长激励不当的方法有关(当众能如此大嚎,在教育孩子上可想而知),对“大嚎”家长的了解也证明了这一点。
调查表明:为了把孩子送上重点学校不少家长给孩子提出考试目标(分数、名次),升学蓝图。如考某某重点大学或高中,并伴以各种形式的压力:考不上要花几万元钱了(我认为是废话),难以找到工作了(又是废话),甚至恫吓(我认为是愚蠢)。有的给孩子造成的印象就是:考不上学就没有出路了。
当目标实现不了,考试成绩不佳时,打、骂、责、罚的情况很普遍。为此,有的孩子开始厌学,直至自杀。
孩子的未来是一个秘密,谁也不会也不可能一眼看穿,作为家长和老师都应当善待孩子。

5岁孩子1小时自学认字51个

我的孩子5岁时,家里包水饺,孩子闹着也要包,为了支开孩子,我说:“我们教你认第十册的生字吧!”。孩子不高兴了。我对她说,你认一个字给你一个水饺,我们也就包60来个饺子,你若认识50个的话,我和你爸就没有饺子吃了,还得伸着手:“孩子你给我饺子吃吧!”
孩子高兴了,有了兴趣。抱着书看着拼音学了起来。我们边包饺子边听她数着:“1个,2个…51,52……认到这里就没有爸爸妈妈吃的了。”
饺子下锅了,孩子催着我检查认字情况,我盖住拼音开始检查,结果是:51个。
当我们向孩子索要饺子吃的时候,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
晚上我越想越觉得奇怪:这之前是教过9册以前的字,但没有人教她认过这册书的任何一个生字,带着疑惑在睡觉前又检查了一遍,比饭前还多了3个字,结果54个。
第二天早晨再检查,竟然将全册书的生字都认了下来了!(该书生字总数94个)
我十分清楚,孩子平时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认这么多字的,原因是我“向孩子要饺子吃”产生了“激励”的效应,且是一种没有任何压力作用的“激励”,致使孩子的一种潜在能力得到了发挥。
由此再一次的说明:对孩子的激励要注意选取时机和形式,要让孩子在娱乐、兴奋中进行学习,孩子不把学习当成为包袱,效率常常会是超常的。
很多的例子都说明,适度的激励对孩子很重要。
作为家长我们时刻都要记住:在孩子本来就很紧张的情况下,应给孩子适当地泄放一下压力;在孩子失去信心的时候给以适当地鼓励;任何时候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这才会给孩子发挥创造力留有一个良好的充满活力的“活动”余地,激发和培养出孩子的创造能力。

初中尖子生没有了业余爱好

我在某位很有经验教师家做客时,听到这位教师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说教:“主要学科以外学科的学习,即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尽管我有着20多年的教学经验,还是使我惊奇不已。
朋友给我作了如下解释。
现在学校考试的科目太多,主课要考,副科也考,学生精力有限,应有主次之分。
这话不无道理。
现在有些学校期中期末是主副科一块考,本来可以利用期中期末的考试手段促进一下学生的学习,阶段性的巩固一下学生所学过的主要知识,可有的学校却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科目高考还没有百分之百地记录成绩,结果学校却百分之百地记录了总分。
对某中学初中二年级3个班的学生课外爱好的调查结果让人震惊:班里的尖子学生没有了业余爱好。
原因:因为学校各科都考,孩子疲于奔命各科的考试,特别是班里的前几名学生,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那一科都不敢丢一点分数,原来的业余爱好都不得不扔掉了。现在还有业余爱好的学生,均是总分排在15名以后的学生。
令人担忧!

家长不可以给孩子指定“特长”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有一个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特长,花了近万元钱给孩子买了架钢琴,可事与愿违,刚开始孩子很有兴趣,到后来就成了负担。为了让孩子练好琴,家长要求孩子每天练到晚上十一二点。按其母亲的话说:“我就坐在孩子的身后打毛衣,孩子一不用功我就用打毛衣的针狠狠地抽她。”尽管这个孩子从小学练到初中,每天晚上练到十一二点,结果还是没练出名堂来,反而学习也跟不上。
作为一名称职的家长,要让孩子少做徒劳无益的事情。如培养孩子的特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兴趣,不可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应该给孩子脑袋里留下“一片蓝天绿地”,孩子这样才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那么,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特长”上应当做些什么呢?
爱迪生的名字我们都不陌生,你可知道爱迪生小时候学习并不好,学校里老师经常的说他是个“傻瓜”,愤怒之下,妈妈给他退了学。是他的妈妈做了他的启蒙教师,她的成功之处是培养了孩子对未知问题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翻开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不难会发现,他总是从个人兴趣出发,如果感到这方面的研究乏味了,他就转向另一个方面,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又放下这件工作,回到原来的工作上去,直到把它完成。
要培养孩子的特长,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余下的问题看孩子自己的发展,如果孩子没有浓厚的兴趣或者兴趣不能持久,不可勉强孩子。
记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

10亿富翁让孩子过平民生活

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美国10亿富翁小约翰·洛克菲勒的账单故事:他有5子1女,在消费上立的标准却和一般平民一样,且更严格,每位子女从上学起,开始给零用钱,每周一次发放,且各有一个消费账单。发零用钱时,小约翰·洛克菲勒每次都仔细地检查账单,凡发现账目清楚者下周递增5分,反之递减5分。后来孩子们上了大学,他给孩子的生活费也没超过普通人家。一个拿出自己财富零头就可以使孩子们过的很舒服的大亨,为什么要这样做?
现在来看看我们的孩子。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众多,对子女过分溺爱,对子女的要求一味迁就,为子女过分服务的家长越来越多。对一个小学3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情况统计表明:70%的家长都存在着溺爱孩子的严重现象,这是绝对不利于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心理学专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在动作和运动方面是以体验为主的,由于受到经验的限制,不能自主地采取行动,从而妨碍了创造能力的发展。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第一,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不能让他简单地得到,要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如果得到的过程与普通的做法不一样,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求异思维。
第二,溺爱容易导致孩子在解决问题上没有持之以恒地耐力,即没有能够通过努力巧妙地克服困难的能力。特别是在家长的溺爱保护之下,孩子没有必要发挥创造力,就可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毫无疑问会影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家长自身也要有创造力

孔子有句话:“其身不正,令则难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的模仿性极强,可塑性大,正如俗话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男孩模仿父亲的行动,女孩模仿母亲的行动。他们不仅模仿家长的动作,而且模仿感情的控制和观点,就是连孩子发脾气的方式、样子也像他的父亲和母亲,这样的例子很多。
从心理学分析方面说,孩子正面表现出对家长的地位、权力和威严的敬畏和羡慕,害怕在家长的爱护和关心方面发生障碍,就无意识地采取与家长相似行动,而拉近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另一种观点认为,子女通过采取与家长相同的行动,获得满足要求的愉快感。
这就是说家长的行动将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本身具有创造力,这将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位父亲,他爱看书,结果他的孩子也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孩子未上学就认识了很多的字,在4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坐在街头读《妈妈给我讲故事》(该书500多页,无图),令行人无不称奇。

给孩子提供创造的机会

有些益智的思维可多给孩子提供些,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想去做,去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兴趣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创造的动力,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兴趣。
有一位工程师的家长,把工厂里遇到的一个难题给了上初一的孩子。问题的大意是:当电子线路板通过自动焊接机的时候,板子的前面几个元件的腿被挡锡条碰着,因而有3个元件不能上锡,后面的补焊工人要付出很大的劳动。为此,公司领导要求技术部门限期解决问题。
对此,家长给了孩子真正的实物,协助孩子思维,并讲述了焊接不上的原因。孩子很积极地去想去思考,结果是:孩子通过努力很快想出来了,而工厂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此时却正在大伤脑筋——着急呢!后来工厂采用了孩子的方案。通过这件益智思维,使孩子体验了创造的乐趣。
我在发此稿时与这位家长取得了联系。问:“你在给孩子提出问题时你是不是已有了方案?”“是的,但孩子提的方案不是我的方案。”问:“工厂为什么没有用你的方案,是不是你有意地让用孩子的?”“不是的,我的方案实际操作时行不通。”
我觉得这个家长的做法很有价值,有推广的意义。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激发起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且能真正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因为它不再是纸上谈兵,有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
孩子对世界感兴趣东西很多,经常地问这问那,要支持孩子问这问那,但不可以及早地告诉结论——推迟回答,留给孩子一个发现问题的机会。传统的做法是有问必答,有问必答的结果可以使孩子有很高的智商,但未必有很高的创造能力。要让孩子自己去想、去观察、去探讨,家长要支持和诱导孩子进行“探讨”,养成孩子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从而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8岁孩子写论文

这是一个美国教育管理博士写他自己孩子的故事:矿矿在上小学2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缠着我妻子带他去图书馆,说他是在做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老师说了研究论文至少要有3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
两个多小时后,母子俩人抱着十几本书回来了,全都是介绍蓝鲸知识的儿童画书。
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及“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矿矿那里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4吨虾,寿命是90到100年,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到60人……
这样,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论文含4个小题目: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蓝鲸的非凡之处。正文就几行字。
美国的小学侧重点是对孩子收集材料、独立提问能力的培养,中学侧重点是对孩子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研究课题要求较自由,一般是什么课题都行,自己选择,但有一条必须遵守,课题一定要新,不能重复别人的研究,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有些观念需要变一变
家长不能再把培养乖孩子作为培养目标。
杨振宁教授在回答乖孩子好不好时很有意义:“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很好。也许淘气的孩子会做一些打破一件东西的事,但从长远看没有特别的重要性。我想一个家长有一个淘气好玩的孩子的话,是幸福而不是一个问题。”
“乖乖听话这个观念在美国社会不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表现。由于这个缘故,于是在美国出现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有好有坏。我认识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不是好孩子,但他们后来有大成。而正因为他们不是好孩子,他们的胆子比较大,他们念中学、念大学,念了两年不念了。这在中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可是这些人在美国比较被容忍。而这确实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
几千年来,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常常这样去教育孩子:“要乖,要听话”。并且把听话的孩子定位为好孩子。就这一点可能使我们少培养出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
有人讲,这个“规律”对我们不适用,其实回顾一下我们的学生,也就明白了。在班里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到了社会上不少人都有大的出息。从我教过的学生和我的同学看,到了社会上较成功的是“两头”,即“后进生”和优等生。
对于优等生的成功我们谁都没有疑义,可对于那些“后进生”许多人都有些不得其解。杨教授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耻下问的传统教子法应该改一改
相传,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他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孔子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可就这么一个典故已经影响了我们几千年,我们的学生、孩子都喜欢“问”,可为什么不自己去寻找答案呢?要培养出具有高创造能力的孩子,这观念应该且必须改变了。如果还要提倡问得话,问的概念也要扩展一下,要孩子问别人之前先问自己,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答案,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前人或者别人已早有答案了,让孩子自己去“研究”是一件徒劳和愚蠢的事。你可曾想到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意义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在初中我们都学过不少的几何证明题,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就知识本身而言,已没有多少“用途”了,即如此为什么每个初中生都必须学呢?有关教育专家告诉我们:目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经常说:“智力高则创造力高,智力低则创造力低”。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1921年,美国斯但福大学的推孟教授专门研究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他的对象是1500名超常发展的学生,经过半个世纪的跟踪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自己的报告。该报令人惊讶:这些人智力素质良好,学生成绩高出正常人2-4个年级,从事专业工作高出正常人的8倍。但是在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著名的发明人才,他们虽有一些著作论文,但成果都极为平凡。
第一次使人们意识到;智力高则创造力不一定高!
创造学专家、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力与智商从整体上看有相关趋势;高创造力者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不一定高。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有缺陷或懒惰的人。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人,必须是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因此,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尤其重要。
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你的孩子具有中等的智商,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
家长普遍都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学生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学生,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成了才,这是一个误区。

那你努力去学习过吗?
不肯努力的人,不论在哪里,都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