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谍战片推荐:上帝什么时候开始提出的?是谁先说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8:06

上帝的最初缔造者可以说是犹太人。“如果说亚伯拉罕的一神崇拜为犹太教奠定了基础, 那么, 500年后,即公元前14世纪,摩西在西乃山领受上帝赐予的法律, 并确认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间的牢不可破的契约关系, 则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形成。”从此以后, 以色列人心目中的上帝就和他们同在, 指引着他们在旷野度过了40年的艰苦岁月, 然后又佑助他们打败了当时在迦南地的七个部族, 使他们进入“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 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以实用的心态来分析,犹太人,特别是他们的首领不过是借助上帝的名义来获得民心,排除异己。无论是摩西还是后来的犹太国王,他们请上帝显圣来获得人们的敬畏,使自己代表上帝显的明正言顺,这无疑颇有点“大楚兴,陈胜王”的讽刺意味。

犹太人爱憎分明,智慧而勤劳,确实值得我们敬佩,但,总的来说,我觉得犹太人,在他们的阴暗面表现出狭隘和固执。看看犹太人的圣经《旧约》就能有所体会,与基督教的上帝相比,犹太人的上帝表现出自大,自私和暴虐。动不动就叫嚣“我是你们的神,万能的神!”犹太人被囚困在埃及当奴隶的时候,耶和华派摩西去解救他们,在摩西对法老的劝说没有奏效的情况下,这个上帝给埃及带来干旱和瘟疫,以埃及人民的生命换取法老允许犹太人出埃及。当摩西劈开红海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军队的追剿的时候,这个上帝将紧追到红海里的埃及军队淹没,就连在岸上的也没有放过一并卷进海里。其实他根本就不用这么做,之前他已经用火柱将追兵挡住,或许是为了斩草除根吧——追我子民者死,可是,犹太人是人,埃及人就不是人了吗?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呢,发挥他的神力,让两个民族和睦相处不是更好。耶和华保护自己的子民,也选择自己的子民,手段同样残忍,他裂开地面把不遵守十戒的犹太人埋葬,他不知“感化”为何物。

他们太狭隘了,他们缔造的上帝也太狭隘了。然而,就是这么一本《旧约》确是犹太人奉守的经典。他们勤劳,因为上帝说他们生来有罪; 他们忠诚,因为上帝让他们看到了背叛的下场;有爱憎分明的神,便有爱憎分明的子民;有狭隘的犹太人,也就有了狭隘的上帝。

在部族相争的时代,上帝是权威,是排除异己,发动群众的工具,首领需要它让人们变得群情激昂,勇敢杀敌,相信他代替上帝除了恶人,所以难免显得残暴,多变和狭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帝的作用和地位也在发展。当它成为宗教,事情就不同了。

大约到了1050年,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都成了基督教形态的国家。在幅员辽阔的欧洲大陆,多数人自幼就受洗、他们在对自身和有别于自身的任何祟拜模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对上帝的膜拜。“他们的宗教在本质上具有崇拜性——认为教会通过祷求所获得的受到上帝护佑的权力高于一切。对于基督教来说,只有在上帝的干预下,人类的日常事务才能得以进行——政府依靠以上帝名义宣誓就职的国王行使职权;社会公义得到记载着上帝决定的神裁法的保证;人们治愈疾患有赖于教会圣徒或行医者所赋予的力量和法术;修道士和神父的职责是向上帝祈求,而平信徒的责任则是通过慷慨解经来维持他们的生活。”

宗教时代,不仅那些传教士,从平民百姓至达官贵族,他们确实都笃信上帝,在他们心中,上帝确实是至高无上的,他能解除人们心中的疾苦,是人们倾述的最后的也是最可靠的对象。

那个时候,人们物质上匮乏,希望上帝的拯救,在上帝人人平等的教义中找到一种平和的心境,面对现实的不如意。上帝的出现,或者说救世主通过他们的方式让人们忘记生活中的痛苦,转而在心灵上得到慰藉,所以能很快地传播开来。而达官贵人们信仰上帝,说他们某种程度是自己作为统治阶级的需要,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但可能也是对现实存在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毕竟每个阶层有每个阶层的痛苦,显贵并不一定就无痛苦。对于所谓的知识分子,则可能是不出去困惑的服从,毕竟大自然奥妙无穷,诸多的谜底无法解开,上帝无疑给了很多问题一个很现成的答案。

要给人予心灵的慰藉,当然就不是残暴和狭隘所能做到,而是要求人们容忍,博爱,乐观,这时的基督教第一要宣扬的是上帝的博爱,宣扬“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应该伸出自己的右脸给他打”的容忍;第二是宣扬上帝的万能,这种万能不是表现在毁灭,而是表现在拯救。不是传说耶稣的一块饼可以喂饱很多人吗?众多的传教士告诉人们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他能解除人们心中的疾苦,是人们倾述的最后的也是最可靠的对象。于是人们就都愿意卷铺盖跟他走了。但要知道,事实什么也没有改变,他要是宣扬耶稣能把压迫你们的罗马军官杀掉,那他就麻烦了。事实上他说你们赎罪,以后能进天堂,他们犯下罪恶,将来进地狱,你们就等着吧,于是等!这些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美丽的说教,不过它确实足够让人们着迷了。

虽说都是上帝,但谁口中的上帝,又是说给谁听的,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或许依旧可以说上帝和他所代表的教会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维护统治的工具,但是这时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文化、艺术、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到了基督教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中世纪,上帝的角色可能又有转变了。当时出现了有名十字军的东征、赎罪卷的售卖、宗教裁判所的横行等,这时的上帝实际上是被操纵的压迫劳苦大众的工具,成为教会集权的底牌。或许那个时候基督教已经有足够的自信,有足够的权威,教士们也有了足够的地位和即得利益,上帝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还是宣扬原来的新约里的教义,但他们容不得背叛和挑战,耶稣的故乡沦落于阿拉伯人之手更使他们感到羞愧,在这个点上,他们没有容忍的余地,要用与以往怀柔抚远的做法相背的武力手段来争回基督教的尊严和荣誉。

物极必反,过于残酷的宗教压迫势必带来一场震天动地的宗教改革。圣像被推倒,清教徒大量出现,农民的一些不满情绪引发了起义,导致了流血事件。马丁路德、加尔文、胡格诺教派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宗教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是一个连上帝都要担心自己会被人从云端推下的时代。

当时虽然不乏用于像宗教权威挑战的知识分子,但是无论是哥白尼,布鲁诺还是伽利略,他们都不过是文弱书生,他们不都是社会活动家、改革家,他们单凭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整个局面的,改革需要一个有实力向宗教权威挑战的阶层!所以我们把局面的根本改变归于新兴资产阶层的发展壮大不是没有道理。

无疑,这场宗教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而轰动的,宗教改革产生了各种反教权主义,使神职人员在社会中的作用减少,教会分裂为各树一帜的各种派别,教随国定,宗教开始服从政治。人们几乎仍像以往那样普遍履行宗教职责,宗教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日常活动,但是“宗教的所有的凝聚力都消失了。”(john Donne 当时写道)

政教不分,宗教的力量太强大,甚至高于政治,宗教在政治上的独裁无疑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顺应地,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对上帝定位进行改革,开始注重宣传上帝世俗功利的一面,为人服务,以人为中心地一面。

基督教要恢复她往日的风光已不可能,个人以为政教不分反而对基督教的发展是不利的,宗教应该更多得注重于给教徒心灵的慰藉,而不是干预政治。政治本来就是多变的,今天是英雄明天可能就是魔鬼了,比较一下中国的皇帝和日本的天皇,中国皇帝亲自执政,王朝多不过300年,日本天皇是名义的君主,不干预政治,有什么错失是幕府的错,有什么功劳是他老人家保佑,所以能延续千年。基督教如果过多的干预政治,那是自取灭亡。

宗教应该做她本分的事情,慰藉人们的心灵,做多了,过犹不及。

但是资产阶级依旧是需要上帝的。资本主义社会固然残酷,讲究效率,但道德和公平还是政客们能上台的法宝,他们需要经济理论去实现效率,也需要道德舆论去实现公平,使得社会温馨,宗教在这方面的作用就很突出,这也是她能在现代社会继续生存的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信仰的自由。

随着时代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大踏步前进,这种世俗化可以说是“基督教的”秩序向“礼俗的”秩序转变。

“宗教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巨大激情,也正在被引导到强调个人的自动皈依上去,它主张宗教富于人的内心深处,并且不证自明,用不着依靠例行遵奉方式来加以证实”在这种内部信仰的产生过程中,外力是不起作用的,甚至会起反作用。此外,神学家们还逐渐接受了‘无形教会’的观念,认为无形教会远比支离破碎的基督教实体更胜一筹。18世纪是“理性时代”,理性基督教的捍卫者把教会看成是一个由有着各种信仰因素的成员组成的集合体,而不是由上帝钦定的、只有持久性的有机整体。这里就像洛克所说的,它是‘人们出于对上帝的共同崇拜而结合在一起的自愿团体’。人们也正在逐渐摆脱宗教的控制,在思想和文学方面如此,在艺术上也是如此。”当神权的基督教世界显然已经崩溃,当代一些基督徒和怀疑论者毫不犹豫地摒弃了基督教世界的全部理想。以此同时,新的崇拜形式也应运而生,更能适合特权阶级的口味。宗教逐渐成为由各人自我决定的事情。西欧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日益世俗化,宗教个人化和个体化,这两者交融在一起,想得益彰。识时务的耶和华的又一次变脸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有人曾把基督教比作一艘触礁的大帆船,不断的受到海水的拍击,最后被理性和唯物主义时代的海盗洗劫一空。事实上,如果说上帝在中世纪遇到的挫折到来自宗教改革者和清教徒的反抗,那么近几个世纪以来他的屡屡受挫则主要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物学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对自身,对自然界所知道的越来越多,基督教义上越来越多的论调再也站不住脚了。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由先前的狂热渐渐的转向理性也是必然的。对于越发追求个人个性和自由发展的西方人来说,拿不出多少实证的理由来支撑对上帝的信仰,来对抗科学和唯物主义者的挑战。我们的上帝真的是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人性化了。

纵观上帝的发展史,就像某位学者说得那样,“其实在伦理和教义方面,基督教本身就像其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一样,也是发展,它不断的寻找新的侧重点,新的激情,并用新的方式吸引新的阶层。”上帝的多次变脸表明他并不比人更不善于变通。

现在上帝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达到共识的论题。在有神论者看来,上帝的本质就是全知、全能、博爱。这样的本质从何而来?在哲学家费尔巴哈看来,它来源于人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已。一些更极端的看法以为上帝不过是人们造出来的一个工具,人们需要他,就让他做了神,专供人们膜拜,寄托空虚,解析疑惑,看似高高在上,其实像个美丽的泡泡,人们把它吹出来,吹上了天,但是哪天人们不再需要他了,就可以用一根手指头把它捅破。

就像中国的孔子其实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孔子,而只是人们一厢情愿以为的孔子。现在的上帝已经不是原本的上帝,而只是人们以为的上帝,已经成为某一个宗教符号,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任意给他穿上各种华丽的外衣!

所以,我们不妨直说——“你的心是怎样的,你的上帝便是怎样的。”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上帝的主流形象决定于权威人士眼中的上帝。世界上的很多事物皆如此!

我认为人的思维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或许理性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感性却能让我们看得更舒服,有时候感性一点是人所需要的,宗教给人的慰藉,是欺骗也好,是宽慰也好,心灵得以解放,那就是它的用处。或者上帝仅仅是一个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善的,而上帝的概念使不完善的个人完善。

一句话,上帝不是要我们来崇拜的,他是要我们来感悟的。

是摩西说的!

犹太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