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屈原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3:29

心理有问题,太难受了!
情感、事业……
高三的时候,我的一位好友经常在我旁边提起这句话!

被贬后郁闷!由感而发!

一、少年时代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了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家道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
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楚《木寿 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屈原的家乡至今流传着许多屈原少年时代的传说。
伯庸是个很有学问但也非常传统的儒门弟子,他不赞成屈原迷恋那些来自民间的东西,那些东西接触多了,必然荒废学业。因此,伯庸只准屈原读塾师规定的书。但塾师规定的书远远不够屈原读,吃不饱,就要找“代食品”。屈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样样无师自通。山中的古树,河边的奇石,民间的传说乃至花鸟虫鱼,无一不进入他的视野。
屈原的母亲死得早,但他有个聪明贤淑的姐姐女须,比屈原大10岁左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女须知书识礼,母亲的早逝使女须终身不嫁,守着矢志不再续弦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养成一种超越她年龄和身份的贤德。屈氏庄园古朴淡雅,门上挂着“丹阳世家”横匾,周围茂林修竹,橘林成荫,桂梅连枝。屈原喜欢奇花异草,女须令佣人种了几畦兰蕙,采回馨香的秋兰做个漂亮的花环佩在屈原身上。屈原喜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多么鲜艳,多么圣洁。女须令佣人开辟了一个荷塘,采下片片荷叶,做了一套“芙蓉丽裳”,穿在屈原身上,姊弟俩高兴得跳起来,姊弟俩在橘园里植下一株橘树苗,夏天给幼树浇水,冬天用稻草裹着树干保温。
眼看橘树一天天地长大,屈原也长成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他身材修长,眉清目秀,神采飘逸,渐渐地,他对乐平里板产生了一种再也呆不下去的情绪。他想走出三峡,去见见气象万千的外部世界。屈原把这个想法透露给女须,将一首习作请女项指点。
女须接过《橘颂》,含着眼泪读了几遍,看着面前成长起来的弟弟,禁不住心如潮涌。女须把屈原的处女作转交给父亲。伯庸品味着儿子的诗作:
辉煌的橘树啊,
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
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
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啊,
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
色彩多么美丽!
内容洁白,
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
不怕冰雪氛霏。
赋性坚贞,
类似仁人志士。
啊,年青的人,
你与众不同。
你志趣坚定,
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
气度那么从容!
你不随波逐流,
也不固步自封。
你谨慎存心,
决不胡思乱想。
你至诚一片,
期与日月同光。
我愿和你
永做个忘年的朋友。
不屈不挠,
为真理十到尽头!
你年纪虽小,
可以为世楷模。
足比古代的伯夷,
永垂万古!
伯庸由衷地感到,儿子长大成人了。是苗应该出土,是鸟应该飞翔,哪能老在父母身边,像他那样一辈子足不出户,有什么出息呢?屈氏家族能否再现昔日的辉煌,全看他的造化了。屈原来到这个世界,便肩负着一副超越前人的重担。
二、初登政坛 返回顶端
楚怀王七年(公元前322年),金秋时节,屈原带上他最喜欢的书籍和两个随从离开乐平里。女须送他至香溪河畔,将一篓鲜艳的红橘交给屈原。这是姊弟俩共同的劳动果实,临别相赠,更有一番情趣。
屈原告别归乡,走出三峡,去到楚国京城郢都,凭着继位不久的楚怀王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好机遇,以楚国同姓王族的身份入官晋见楚怀王。他儒雅风流,谈笑自若,得到楚怀王的赏识。楚怀王仿效齐威王置稷下学宫的有识之举,在楚国置兰台官,招罗天下贤才。屈原入宫以文见长,怀王任命他为兰台宫文学侍臣,为繁荣楚国文化建功立业。
楚怀王九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次年齐宣王继位,决心继承他父亲的遗志,把齐国治理得更加强大。这年距洛阳人苏秦游说撮合的第一次六国联盟被秦国瓦解已经十几年了,怀王很想出面约请关东六国君王在楚国聚会,缔结第二次六国联盟,将总部设在郢都。如能成功,怀王理所当然地将成为六国联盟纵约长,实现他理想的第一步。怀王担心雄心勃勃的齐宣王不买他的账,并有可能抢在他的前头做成此事,使他的计划落空。怀王想派人去试探一下齐宣王的意向,可派谁去合适呢?屈原闯进楚宫,他像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站在怀王面前。怀王想派屈原去,又惟恐他太年轻完不成这项重大的外交使命。而且,他的资历太浅,地位太低,作为楚国特使去会见齐宣王,显然不合乎礼仪。考虑到屈原见闻的广博和口才的流利,怀王大胆起用年轻人,任命屈原为左徒,授意他去完成这项任务。
屈原入宫后对楚国现状和战国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一眼看出了怀王的心事,虽有若干杂念,但跟他“联齐抗秦”的战略主张和统一中国的远大理想不谋而合。他欣然受命,率领使团赶到齐国首都临淄,下塌后便去拜见齐宣王。不料齐宣王对此事十分冷淡,他用当年苏秦游说楚威王的话说,当今天下莫如楚、秦两个大国,“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这“合纵”也好,“连横”也好,成败在于楚国和秦国,“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跟齐国没有多大关系。
齐宣王给屈原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把屈原的心淋得冰凉,学剃头碰个绊嘴胡,困难再大也得剃。屈原暗想:战国七雄中,以秦、楚、齐三国实力最强。秦、楚两国剑拔驽张,齐国则是两国的争夺对象。十几年前的第一次六国联盟破裂,除张仪的破坏、苏秦明辅齐国,暗助燕、赵的间谍活动被揭露的原因外,关键在于齐威王以老资格的大国君王自居,不把燕、赵几个小国看在眼里。齐威王赴洹水缔结六国联盟的目的,是想借合纵之机号召“天下归齐”,建立老齐桓公以后的第二次霸业。论实力,齐、秦两国一东一西,西方的秦国想吞并六国,东方的齐国也有建立统一江山的欲望,之所以按兵不动,是想先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待机而动,没想到小小的赵国当上了六国联盟的东道主,由赵国丞相苏秦总管六国事务,把他齐威王搁在一边。他一气之下,于次年趁燕文公去世,以燕太子继位后“迎妇于秦”,背弃六国联盟为导火线,出兵攻打国,夺走燕园10座城。秦国策士接踵而至,用阴谋手段一举拆散了六国联盟。眼下,齐威王已经去世,齐宣王继位不久,却颇有抱负,只有将他说服,缔结第二次六国联盟才有希望。
屈原对齐宣王说,当今天下大势,七雄并立,东西对峙,形成两大不可调和的政治、军事势力。七国中,数秦国人野心最大,时时刻刻觊觎着关东的大片土地。他们首先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离间关东六国的关系。继而采取远交近攻的手段,妄图用武力把六国一口一口地吃掉。秦国人胆敢如此欺负我们,无非仗着他们国力的强大。谁都知道,秦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并不如我们,可是,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自秦孝公任用商鞅以来,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地增强了,秦王的野心也大大地膨胀起来。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军事计划,第一步加紧进攻北方韩、魏,再进攻赵。第二步全力进攻南方的楚。攻楚之前,先采取政治手段破坏楚、齐联盟,接着出兵灭掉楚国,切断巴、楚之间世世代代的睦邻友好关系,从长江上游威胁楚国,对楚国实行强大的包围圈。第三步、第四步干什么呢?秦国人的野心决不会到此为止,决不会留下齐国与他对峙。这活生生的事实,齐王陛下早已耳闻目睹。齐、楚两国不能做秦国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我们要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从北到南的联合阵线和牢固的防御体系,把秦国人挡在关西,叫他望而生畏。有鉴于此,楚王陛下倡导第二次六国联盟,是以六国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目的在于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绝非借邻国之光照一己之荣。齐、楚两国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关系可大呀!
屈原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观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回国后秘密遣使去韩、赵、魏、燕诸国,约请四国君王赴郢都会盟。
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关东六君王聚会郢都,签订了战国历史上第二次六国联盟条约,公推楚怀王任六国纵约长。西汉刘向《新序·节上篇》说:“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便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史记·屈原列传》赞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对屈原的内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草拟《宪令》 返回顶端
屈原辅佐怀王成功地缔结了第二次六国联盟,他的多方面的才能受到六国君王的青睐。楚国政坛升起了一颗新星,在楚国朝野引起巨大的震动。按屈原的设想,关东六国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楚国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努力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把发展步伐加快。不料怀王当上纵约长后,似乎有点飘飘然。他要试试六国的军事实力和他楚怀王的指挥能力,签约后便要六国派兵联合击秦,由他亲自挂帅出征。齐宣王当场反对,认为六国联盟刚刚缔结,应该先稳住阵脚,不要去冒险。四小国碍不过怀王的面情,各派了一支军队。怀王统帅这支多国部队,于当年冬天西上击秦。这支从四面八方拼凑起来的队伍,一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二没有求战的欲望,三没有战斗力,犹如乌合之众。秦国军队训练有素,以保卫祖国而战为荣,以私斗为羞辱,个个骁勇善战,把怀王的多国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回。实践证明怀王不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家,而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平庸之辈。
怀王吃了败仗,列国抱怨,齐国讥笑,更糟糕的是让秦国摸到了六国联盟的底。为了挽回面子,怀王用楚国的财力将列国的残兵败将打发回去,少不了国人的抱怨。怀王迫切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帮他重新振作起来。令尹子椒是先王的老臣,已经昏庸老朽,不理政事,不能为怀王分忧却又拿他无法。上官大夫靳尚早就觊觎令尹一职,与怀王宠妃郑袖和令尹子椒交往甚密,是楚国内部的亲秦派实力人物。此人缺德少才却工于心计,怀王对他并不看重却又动他不得。屈原理所当然地成为怀王的肱骨之臣,怀王令他主持宫廷事务,其实权不在令尹之下。屈原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彰明法度,富国强兵,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阻止秦国人向东扩张。经过几年的治理,楚国经济开始复苏,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怀王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日渐回升,屈原在楚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到了不可动摇的地步。屈原在楚国的权力越来越大,声望愈来愈高,对子椒和靳尚的地位构成极大的威胁。政治路线的尖锐对立,更使屈原成了郑袖、子椒和靳尚一伙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屈原正道直行,怀着“美政”理想,以他的高尚情操类比外界事物,把一切都看得非常美好,对残酷的宫廷斗争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蛰伏在身边的毒蛇猛兽疏于提防。屈原在怀王调整精神状态的过程中,经常将“前王”和“前圣”的故事讲给他听,激励怀王效法“前王”振兴楚国,进而统一中国.为使楚国更加强大,必须走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之路。屈原以魏文侯用李俚改革,楚悼王用吴起改革,韩昭侯用申不害改革,秦孝公用商鞅改革的成功先例,说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君王睿智卓荦的集中体现。怀王接受了屈原的改革主张,密授屈原起草一部革新楚国政治的根本大法,即《屈原列传》中所说的《宪令》。
一连几天,屈原没有进宫议事,引起了靳尚的狐疑。靳尚从怀王嘴里套出一点口风,立刻将这个“绝密”报告郑袖。南后郑袖是怀王身边的一个神秘人物,看上去是个姿质艳丽的纤纤女子,脑子里却有一股很强的权欲,骨子里流淌着蛇竭一样的毒液。怀王从魏国得到一位美人,郑袖预感到自己将失宠,表面上却装得豁达大度,似乎比怀王还喜欢她,更关心她。郑袖对魏美人说,大王对你从头到脚都喜欢,就嫌你鼻子高了点。你以后见了大王,最好把鼻子捂住。魏美人照着郑袖的吩咐做了。几天后,怀王问郑袖,魏美人见了我怎么老把鼻子捂住,她以前可不是这样啊?郑袖说,她是嫌大王口臭。怀王大怒,令武士把魏美人的鼻子给割了。
郑袖得到靳尚的情报,立刻带他去见子椒,三人策划于密室,一面令靳尚去左徒府探听虚实,一面要子椒派人在郢都城内散布流言蜚语,一面由郑袖在怀王面前挑唆,说屈原起草的那个《宪令》是个架空国王、搞垮熊氏江山的纲领;屈原把怀王和满朝文武瞒着,自己却在百姓中大造舆论,说楚国这几年的进步完全是他屈原的功劳,怀王不过是个传声筒。怀王是个头脑简单的人,经郑袖挑唆,立刻对屈原产生反感。
屈原蒙在鼓里。《宪令》草完,他揣着文稿兴冲冲地去见怀王,靳尚忽然在宫门拦住他的去路,要屈原把文稿给他。屈原不肯,靳尚伸手去夺,屈原奋力护稿。正相持不下,郑袖率领一批贵族老爷和宫廷卫士从内廷走出来,令卫士夺下文稿当众展开,篇首现出《宪令》二字。郑袖令靳尚读给大家听一听。靳尚装模作样,专拣那些最敏感、最能触动贵族老爷神经的条文朗读,火上浇油地说,这不是吴起变法的翻版吗?别忘了吴起是怎么死的!郑袖指责屈原说,大王早就发觉你居心叵测。照你过么改.大王不成了孤家寡人吗?屈原据理力争,要他们不要断章取义,只有实行改革,国家才会富强,社会才能进步,才能抵御秦国的侵赂.才能统一中国。郑袖冷笑说,别做梦了!你的六国联盟一出娘胎就注定是个短命儿。
怀王在宫娥的簇拥下步出内廷。靳尚谄媚的呈上《宪令》。怀王草草阅过,质问屈原说,这是你给寡人设计的改革蓝图吗?怀王想起屈原近来一个劲要他下决心统一中国.现在看来,是由他熊槐统一中国,还是由他屈原统一中国呢?他熊槐成了泥菩萨一个,还有什么邦国,奢谈什么统一?怀王一气之下令宫卫将《宪令》烧掉,一个没有出台的改革方案,被一伙阴谋家和一个没有头脑的国王扼杀在摇篮里。
四、自疏汉北 返回顶端
怀王疏远了屈原,解除了屈原的左徒职务。屈原任左徒的时间大约四五年,这段时间是他政治生涯的黄金时代,来得很快,去得更快。最高兴当然是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和亲秦派,更高兴则是秦国人。秦惠文王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13年),秦王想出兵攻打齐国, 六国联盟名存实亡,楚国和齐国刚刚结亲,双边关系友好。秦国担心楚国会援助齐国,便抢先下手拆散楚、齐联盟。他们公开宣布罢免张仪的相国职务,暗中却叫他带上几车金银珠宝去楚国秘密活动,寻找和培植秦国在楚王身边的代言人。
张仪运用他从鬼谷子那里学得的纵横捭阖之术,花言巧语地对怀王说,秦国最喜欢的人没有一个能超过楚王,张仪即使不当相国给人当个看门的伙计,首先也要挑选楚王这样的主人;秦王最憎恨的人莫过于齐王,张仪最讨厌的也莫过于齐王。如今楚与齐结亲,使秦王不能好好地侍奉楚王,张仪也不能给楚王看门了。如果楚王愿意闭关绝齐,秦王愿以商、於(乌)之地(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六百里无偿地赠给楚国。如果这样,东边的齐国被削弱了,西边的秦国则有好处于楚,从楚国的利益出发,得商、於之地后国土更大,国力更强,此乃 一举三得,千万不要错失良机。贪心的怀王轻信了张仪的谎言,把楚国的相印授给张仪,要拜张仪为令尹,取代老而无为的子椒。张仪诡称妻儿老小留在秦国,若在楚国拜相,秦王会加害她们,必须把她们悄悄接到楚国才敢受命。怀王对张仪深信不疑,令他快去快回。
一连几天,怀王令官吏大摆酒宴,庆贺楚国做成了一项大占便宜的外交。群臣都来祝贺,只有一个人在旁边冷笑,大家一看是客卿陈轸。怀王问陈轸为什么冷笑,陈轸直言不讳说,秦国人之所以看重楚国,因为楚国有齐国这样强大的盟国。今天,我们没有得到一寸土地,便先与齐国绝交,是自己孤立自己。楚国一旦孤立,秦国便不再看重我们。如果楚国先得地后绝齐,张仪这趟就白来了;如果先绝齐后向秦国索地,必中张仪的圈套。楚国一经孤立.则西有秦患,东绝齐交,北忧韩、魏,三路大军一齐向我袭来,铁打的郢都也会不攻自破。所以,我以为不应该庆贺,应该提前给楚国用吊丧!已经去职的屈原,听说了这件事,以他对楚国和怀王的一片忠心,冒着风险进宫见怀王,说张仪既然罢相,那他代表谁来楚国做成这笔交易?六百里土地是秦国的国土呢,还是他张仪俸地?屈原一针见血地揭穿张仪的阴谋,说张仪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曾偷过令尹昭阳家里的璧玉,挨过几百个板子,回家后问他老婆,他的舌头还在不?如果把他的舌头打掉,他这张嘴巴便没法混饭吃了。他是秦国人豢养的一条鹰犬,嘴巴一张就咬人,大王千万不要上他的当!
屈原泪流满面,向怀王提出他要去汉北。屈原的思想很矛盾,一面想力谏怀王改弦更张,一面又不愿呆在郢都,看着那批好佞嬖党胡作非为,看着怀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怀王对屈原已经产生了厌恶的感觉,由他到哪里去,离他越远越好。
五、再度使齐 返回顶端
屈原去了汉北。屈原后来在《离骚》中表示:“吾将远逝以自疏。”原因是不愿跟那些与国王离心离德的小人同朝共事,更不能跟他们同流合污。《抽思》也说:“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证明他确实到汉北去了。说的是“自疏”,实际是“王疏”,如果怀王不罢免他的左徒职务,他会不会主动提出去汉北呢?屈原内心的痛苦和哀伤,在《惜诵》中表露得淋漓尽致:
我对于国王竭尽了忠诚,
反而遭受疏远而成孤零。
我不肯巧言令色,与众不同,
有贤明的长上就会分明。
我的言行一致,可以考查,
我的表里如一,不会变化。
人君能最容易了解人臣,
因为考证就在他的眼下。
我的本道是先君而后己,
人们便和我结下了大仇。
我只顾忠诚而不管别的,
人们便把我当成了对头。
我做事专心而不迟疑,
然而才不能够保障成就。
我专诚地急于亲近长上,
然而才是招祸的根由。
体念长上谁能比我认真?
招受贫贱我也满不介意。
我侍奉长上是毫无表里,
也不知道怎样去讨欢喜。
忠实有罪而要受罚,
这是我所不曾料到的。
不同流俗而被推翻,
这是人们之所耻笑的。
我纷纷地遭受了谗言,
令我自己啊百口莫辩。
中情隐约而难以表达,
又被封锁着,没有出面。
我心中抑郁而且不安,
这样的情形谁也不管,
话多没有办法写成书面,
就写出吧,递去也很困难。
怀王听不进屈原的申述和忠告,他一心想着那六百里地,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还拿张仪的话作赌注,说是真是假,待他派人去秦国受地回来再说。
楚使逢侯丑去秦国受地,张仪假装喝醉了酒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三个月不出。逢侯丑将情报送回国内,有人怀疑张仪捣鬼,怀王却认为楚国绝齐不够坚决,导致秦国迟迟不交地。怀王派了一个名叫宋遗的大胆分子去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大怒,把楚国的外交文书撕个粉碎,随即派人与秦国进行外交谈判。张仪的阴谋得以实现,才在相国府召见逢侯丑,说他与怀王亲口约定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逢侯丑两手空空而回,怀王才知道上了张仪的当。盛怒之下,要出兵攻打秦国,以雪张仪之辱。陈轸好言相劝说,现在伐秦不是时候,也不是上策。楚国已与齐国绝交,齐国已与秦国交好,如果秦、齐两国合谋引来天下之兵,楚国必然遭受重创。缺乏政治家雅量的怀王失去了理智,赌气要与秦国决一雄雌。
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怀王任命屈匄(同丐)为大将军,逢侯丑为副将,率10万楚军攻打秦国。秦国派庶长魏章迎战。两军会于丹阳(此丹阳在汉中),楚军大败,屈、逢侯丑等70多名将士被俘,8万楚军战死沙场。秦军占领楚国的汉中(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秦岭以南,留坝、勉县以东,湖北省郧县、保康以西,粉青河以北大片土地),在楚国的土地上建立汉中郡。怀王咽不下这口气,又调集大军西上复仇,被秦军诱至秦国境内的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西)。秦军以逸待劳,楚军已成疲惫之师,一战又败。韩、魏两国乘楚军前方受挫,后方空虚的空隙,引兵南下袭击楚国的大后方,打到楚国的邓邑(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齐国对楚国摇摆不定的外交政策大为恼火,看着楚国连吃败仗,既不攻楚,也不救楚,让秦国人着实教训一下怀王。怀王带着复仇情绪进攻秦国,两次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岂有不败之理。
怀王被一系列的挫折弄得焦头烂额,祸根在于听信了张仪的谎言。令尹一职的空缺,更使他陷入尴尬局面。选谁当令尹,又使他举棋不定。幸而昭雎成为“不是令尹的令尹”,力主修复楚、齐关系。选谁出任楚国特使呢,昭雎认为非屈原莫属。怀王只得将屈原从汉北召回,派他第二次出使齐国。
六、三闾大夫 返回顶端
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秦国得知楚国派屈原再度使齐,又策划了一个新的阴谋,提出将汉中的一半归还楚国议和,重建友好关系。怀王余气未消,不要汉中之地,只要一个张仪。张仪听说后欣然答应再去楚国。秦惠文王对张仪爱如至宝,宁愿把汉中全还给楚国也不愿失去张仪。秦王身边的一些人对张仪独揽大权、笑里藏刀的阴险面孔颇有微词。他眨个眼皮一个点子,把人拖进了屠宰场还不知道是去挨刀,许多人对他产生恐惧心理。若张仪再去楚国,肯定凶多吉少,借楚国的刀除掉他们的心腹之患,再好没有,一个劲怂恿秦王派张仪去。张仪对那些久居人下的王公贵族们的逆反心理了如指掌,索性再露一手让他们开开眼界,看他们还敢说三道四不?张仪愈加高姿态,大模样,当众对秦王说,大不了割下张仪这颗脑袋。为了秦国的利益,死掉一个张仪够划算够体面了。
张仪以秦相身份大摇大摆地去到郢都,一进城门便被抓了起来。怀王怒不可遏,决定选个日子拿张仪的头祭奠楚国阵亡将士的英灵。张仪以重金收买早就里通外国的靳尚,使靳尚对怀王说,大王把张仪抓起来,必然激怒秦王。天下人见楚国杀掉秦国特使,必然轻视大王。靳尚又对郑袖说,秦王非常喜欢张仪,而大王要杀张仪。秦王已表示以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六县献给楚国,以秦国最漂亮的美女献给怀王,以能歌善舞的宫女为陪嫁,把张仪赎回去。大王看重土地,更看重美人,秦公主必受宠幸,南后陛下必遭冷遇。如南后陛下能劝大王把张仪放了,便什么事都没有了。在郑袖的柔情细语中,怀王果然把张仪放了。
屈原修复楚、齐关系后回到郢都,质问怀王为什么不杀掉张仪?难道楚国还没有吃够他的苦头?怀王如梦方醒,派飞骑日夜兼程去追,张仪早已抄小路回到了秦国。
鉴于屈原再度使齐的成功,怀王任命屈原为三闾大夫,掌管王族三姓(昭、屈、景)子弟的教育事务,尽管这是个远离国王、不干预政事的闲官,屈原却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为楚国培养后备人才。
七、卧辙死谏 返回顶端
这年秦惠文王去世,太子赢荡继位是为秦武王,任命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有人建议武王杀张仪。张仪闻讯,邀他的老乡魏章一道逃回魏国,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和一个纵横家的时代的结束。秦武王在位期间,与韩、魏两国交往甚多,一会联合,一会攻伐,放弃了对楚国的进攻。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秋八月,武王与力士孟说(同悦)比武折断筋骨而死。次年,武王异母弟赢则继位是为秦昭襄王。昭襄王的母亲是楚国咩姓公族的后裔,楚宫称她咩八子,入秦后称楚公主,昭襄王继位后尊为宣太后,在她的促成下,秦、楚两国关系出现和解迹象。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楚两国互为婚姻,秦迎妇于楚,楚迎妇于秦,结为昆弟之国。次年,怀王与昭襄王在楚国黄棘(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会晤,签订“黄棘之盟”。再次年,齐、韩、魏三国以楚背弃列国与秦和亲为由联合攻楚,楚以太子熊横入秦作人质,请求秦国出兵相救,三国军队撤走。
看着楚国一天天地倒向秦国,屈原心里非常难过,表面的和解会不会酝酿着更大的阴谋呢?秦国人什么样的事情都做得出来,楚国人累次上当都不醒悟。屈原没有能力扭转局势,也没有诉说的地方,要想发表他对楚国政局的看法,抒发胸中的苦闷,惟有借助诗歌。他在《抽思》中,以细吐情丝般的绵绵情意,批评怀王太叫他失望了:
心里的忧愁万分郁结,
孤独的唉声叹气,不断悲伤。
思来想去,怎么也不能开怀,
只恨长夜漫漫,天总不亮。
秋风一吹,万物都要萧条,
坏人当道,真是一片糟糕!
你为什么那样的容易急躁,
你使我心神不安啊,尊贵的香草。
想率性离开故乡跑向国外,
看到人民的灾难又镇定下来,
我把菲薄的衷情织成歌辞,
想呈献给你呀,我所敬爱。
楚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02年),楚太子熊横杀掉秦国看守大夫逃回楚国。次年,秦国与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楚,怀王令昭雎

最新说法,屈原是被情所困才跳江的
呵呵

因为屈原要去的地方很远走在途中的时候找不到该去的方向则他来去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