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移动宽带测试网速:关于京剧流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23:08:51
我知道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谁能具体介绍一下他们是谁?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小名旦:张君秋,毛世来,李世芳,宋德珠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为京剧界的“四大名旦”。这个名称是在他们各自努力,创造出风格各异而又影响广泛的基础上得来的美誉,也是京剧旦角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显著标志。
四人中,以梅、尚成名最早。梅兰芳(1894—1961)出身于京剧世家,幼年从朱蔼云,朱小芬、吴菱仙等学青衣,后又向陈德霖、王瑶卿、路三宝等请益,十一岁开始登台,1913年至上海演出,即以嗓音甜润,扮相华美被誉为“寰球独一青衣”。尚小云(1899—1976)出身清寒,七岁入三乐班学艺,初习武生,后改青衣,得孙怡云、陈德霖等传授,登台演出便以嗓音宽亮、扮相俊美吸引了广大观众。1914年,曾被北京报界誉为“童伶第一”。程砚秋(1904—1958)较梅、尚年小,自幼家境贫苦,从荣蝶仙学青衣,并投身于陈德霖、王瑶卿先生门下学艺,又以师礼事梅兰芳,潜心学艺,以幽咽宛转的独特演唱风格赢得了人们的注目。这时,还有一个朱琴心,扮相、艺术亦有突出之处。此几位曾被称为“伶界四大金刚”。1921年, 《天风报》发刊,认为“金刚”二字不雅,倡议改称“四大名旦”。但“四大名旦”的头衔应落在谁的名下,还不能成为定评,因为,此时荀慧生的艺术已经形成了取代朱琴心的趋势。
荀慧生(1899—1968)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从师庞启发,学河北梆子花旦,十一二岁时,便以“白牡丹”艺名活跃于京、津一带,1915年改演京剧,曾求教于乔惠兰,陈德霖,王瑶卿,张彩林等,改演京剧后,便将自己擅长的梆子表演、唱腔艺术融于京剧的花旦戏中, “风情媚态之佳,遂为人所公认”。自此, “四大名旦”的成员,逐渐被认为是
梅、尚,程、荀四位了。但是,。在二十年代,不仅有“四大名旦”之称,又有“五大名旦”(加徐碧云),“六大名旦” (加徐碧云、王幼卿)的呼声。
二十年代是梅,程、尚、荀在奠定流派艺术基础之上的兴旺发展年代。他们在长期演出大量传统剧目之后,又根据自身条件,创立新剧目,创造、发展了独具异彩的舞台艺术。梅兰芳首创古装戏(如《黛玉葬花》、《天女散花》、 《嫦娥奔月》)之先河,并在念白、舞蹈、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开始了成功的艺术创造,拥有了能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剧目,如
《宇宙锋》、 《凤还巢》、 《霸王别姬》、 《西施》等;程砚秋早年嗓音失润后,经多年苦功练出一条风格独特的脑后音嗓音,并吸收了生行演唱方法,又将自己素日所习民族武术融于表演之中,也逐步形成了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代表剧目,如《荒山泪》、 《金
锁记》、 《春闺梦》、 《鸳鸯冢》、 《青霜剑》等;尚小云继续发挥其嗓音宽亮、上下无碍的天赋特长,以《祭江》、 《祭塔》等唱工极难之青衣戏独占鳌头,且发挥自己幼年习武生的深厚功底,创造了一系列文武并重的代表剧目,如《战金山》、 《峨嵋剑》、 《秦良玉》等。荀慧生的嗓音条件柔润偏低,然而,他却善于奇兵制胜,发挥自己作戏细腻、武工矫健的特长,独致力于花旦、刀马旦的艺术发展,刻意于唱腔的柔媚及白口的爽脆,因而拥有大量独胜一筹的剧目,如《金玉奴》、 《红娘》、《元宵谜》等。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1928年,在北京,刘豁公主编《戏剧月刊》发起以“四大名旦”为题的征文,即获观众热烈响应。1930年,征文揭晓,集中于梅、程、荀、尚四人,称“梅兰芳如春兰,有王者之香;程砚秋如菊花,霜天挺秀,荀慧生如牡丹,占尽春光;尚小云如芙蓉,映日鲜红。”此论甚得公认。自此, “四大名旦”形成。
“四大名旦”的确立,说明凡在艺术上刻苦钻研,争奇斗艳者,无不受到观众的推赞。梅兰芳 、程砚秋 、荀慧生、尚小云生前创立的舞台艺术,说明他们是无愧于我国人民热爱的一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光荣称号的。
“四小名旦”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位先生(乾旦)。李世芳出身于北京名科班富连成,为喜、连、富、盛、世、元字辈中的世字辈。坐科时,由名师指导专学梅派戏,经常演出《贵妃醉酒》、《天水散花》、《廉锦枫》、《霸王别姬》等剧目,深受观众欢迎。由于他扮相、唱腔、表演近似梅兰芳先生风韵,有“小梅兰芳”之美称。惜乎,在40年代一次外出献艺时,因飞机失事而殒命。英年早逝,令人叹息!张君秋,嗓音清脆,外形秀美,不论唱功做功,均被认为名列“四小名旦”之首,但由于富连成科班在京剧界中的权威地位,故张名列李世芳之后。张君秋演出的《望江亭》、《三娘教子》、《状元媒》等剧目,均成为张派名剧,声名直逼“四大名旦”,成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早年长期与马连良合作组班,深受观众喜爱,建国后参加北京京剧团。谭富英、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四大名牌曾来沪演出,盛况空前,引起上海滩一场京剧热。张现为硕果仅存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弟子、门人遍及欧美港澳台。毛世来,也是富连成世字辈学生,专攻花旦、风骚泼辣旦。他深得名艺人筱翠花(于连泉)的真传,表情细腻,尤喜演淫妇、毒妇,双目能射出一股淫气、杀气,令人望而生畏。他更擅长跷功(即在脚下装木制小脚),奔走跳跃如同真足。他所演的《双钉记》白金莲,《战宛城》邹氏,均为当时剧坛上一绝。由于戏路较狭,自己挑梁组演无力,40年代后期逐步淡出舞台。宋德珠,出身北京戏曲学校(与上海建国前的戏曲学校是两家),攻武旦兼刀马旦,他武功娴熟,扮相秀美,且有嗓子能唱(当时一般男武旦武功甚好,但一开口就乌哑哑),擅长打出手,在舞台上能同时踢八根枪。他演出的《泗州城》、《取金陵》等剧,均受到戏迷欢迎。有时也演花旦戏,如《大英节烈》、《木兰从军》等,40年代后期转入戏校任教。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选出当时尚在科班或尚未满师的京剧旦角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响下,再次选举上述四人为“四小名旦”。李世芳死于1947年,未能充分施展才华。

张君秋,原名张家洪。14岁学戏,演青衣,16岁登台,不久就誉满艺台。他曾求教于四大名旦。扮相雍容华贵,气度大方,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早期代表作有《祭江》、《雷峰塔》、《玉堂春》。后来常演的有《铡美案》、《赵氏孤儿》、《龙凤呈祥》,并在新戏《望江亭》、《西厢记》中创造了具有新意的舞台形象。他善于从剧情出发,重新组合传统唱腔结构,创造优美动听的板式。晚年以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

毛世来,9岁入科班学艺、扮演花旦、武旦。曾拜四大名旦中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为师。他善于继承传统,借鉴前辈艺人的表演艺术,并加以发挥创造。代表作有《小上坟》、《英杰烈》、《十三妹》、《红娘》等。

宋德珠,12岁入戏校学艺,曾求教于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荀慧生。戏路宽广,尤以扮演武旦、刀马旦见长。幼年刻苦学艺武功基础扎实,舞蹈身段优美,开打利落干净。代表作有《杨排风》、《扈家庄》、《金山寺》、《战金山》、《泗州城》等。他的武旦戏,博采前辈名家之长,并能融合体操与舞蹈等造型美,加以创新。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刻苦钻研艺术,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旦角艺术流派。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