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蔡家发展前景:人们常说“奔小康”,请问“小康”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9:03

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生活比较安定,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足的喜人景象。

恩格尔系数下“小康”定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的标准
“民以食为天”,在所有的消费资料中,食物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因此,消费结构一般用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百分比表示(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恩格尔系数)。根据国际流行的观点,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重越大。这是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最先提出的,故称“恩格尔系数”(亦称恩格尔定律)。恩格尔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行政官员和统计学家,他原来是一个采矿工程师,后来当上了萨克森地区统计局局长。他第一个探讨了收入花费在各项支出比率的规律。
就一般规律来讲,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准越高;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准越低。就一个国家来讲,一个国家越穷,消费者平均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富,消费者平均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小。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有一个划分贫富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 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60% 为勉强度日,40%-50% 为小康水平,30%-40% 为富裕,30% 以下为最富裕。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提供,我国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构成为:食品46% ,居住9%,衣着12% ,交通通信6%,医疗保健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其它4%(见1998年3 月9 日《人民日报》)。这表明,我们城镇居民的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

《礼记·礼运》小康篇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在孔子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而“小康”是天下 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什么是"小康"?《辞海》的解释很简单:"谓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这是不错的。想到由温饱到小康目标的宏伟,振奋人心,有必要对"小康"含义作进一层的认识与理解。

考"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前者讲的是"天下为公"--孙中山所书"天下为公"盖源出于此,这显然属于高一层次的理想,是最高境界,但实现这一理想,先得实现"小康"。

但是,自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来,尽管有不少人追求从"小康"到"大同"的理想,尽管也出现过文景之治,大唐盛世,却从来没有实现小康。惟有在今天,在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下,才迎来小康。

当然,今天所说的小康水平,也有其独特的内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小康标准。此后,这些标准成为衡量全国人民跨入小康的基本条件。这里的"小康",内涵如何界定呢?小康涵义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的涵义,一般包含三层意思,即物质生活状况,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主要内容是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状况。

有人认为,"康"的意思就是健康。达到小康水平,除了要经济上健康成长之外,还需要政治健康、社会健康、法制健康、精神健康、文化健康、生活健康,没有这些健康作为小康的保证,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小康。这个说法我以为有一定道理,而要达到社会健康,教育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孔子思想中的小康社会要求守法重礼,仁爱和平。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特别是社会文明的教育。这可以从他跟弟子的一段谈话看的很清楚。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看见那里的人口众多。他的随行弟子冉有问:"人多了怎么办?"孔子说:"富之。"即要让人民都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以后再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要发展教育,使人民懂得各方面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当然,这个思想孔子并没有深入阐述,但他的思路我以为值得借鉴。据我看来,这里所说的教育,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学校教育,二是社会教育,前者重在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后者重在提高文明水平。尚未进入小康,则教育对脱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已经致富而进入小康,教育则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倘若不是因懒惰而贫困,则"仇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同样,如果不是违法而致富,则"仇富"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这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而教育对文明的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是千万忽视不得的。

应该看到,我们的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受大学教育的比例只有4%。适龄儿童入学率尽管已经达到94%,但一则尚未完全入学,二则已经入学的也不稳定,某些地方辍学率有增加的现象,绝对不容忽视。至于精神文明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群以及富裕程度高的人群,仍然需要花大气力。

江总书记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但他同时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几句实事求是的话,表明党中央极为清醒,也极为慎重。这就是告诉人们,"小康"还有低水平和高水平之分,"总体"达到并非完全实现,解决发展中也是不平衡点,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做许多艰巨的工作,还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给教育提出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大家继续努力!

怎么那么复杂?
考虑买小车的时候就小康啦

区别在于.奔小康还没有达到小康,而小康已经达到了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