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和泰国语言一样吗:解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43: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引自《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其优点,供自己学习、效法,其缺点,作为借鉴而改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该如何解释?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马执斌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写的九年义务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9页引孔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脚注说:“‘焉’(yān),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块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四川省国张中学杨满康、李树昆两位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上发表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重诂》的短文,批评人教版课本对上述孔子语的“解释不当,因为它违背了训诂学的原则。训诂学认为:把古文译成现代文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既要有发展的观点,又要有断代的观点,还要联系语言事实,与上下文吻合,讲究实事求是,做到‘信、达、雅’”。接着,二位老师“用前述原则较严格地审议”,“对照原文”,发现“‘三人’、‘行’、‘我师’的释义不确。”按照他们的说法,“‘三人’肯定不确指‘三个人’,而是数字虚用,应理解为‘多人’。‘行’本意为‘走’,但这里应引申为‘在一起’。‘我师’并非指‘我的老师’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可以做我的老师’。故全文应解释为:‘多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他们的结论是人教版课本的注释“无疑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他们还严肃地指出:“这种不确切的注释在中学课本中是不允许的,因为其容易令涉世未深、缺乏经验的中学生步入迷宫。”(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第41页)

笔者不懂什么训诂学,但同意二位老师提出的按照“当时的语言环境”,译文“讲究实事求是,做到‘信、达、雅’”。按照当时孔子讲话的语言环境,我认为:二位老师的意见值得商榷。下面,就依二位老师指出的所谓“释文不确”的三个地方——“三人”、“行”、“我师”,逐一探讨。

二位老师说“‘三人’肯定不确指‘三个人’,而是数字虚用,应理解为‘多人’”。从孔子当时讲话的情境看,他极力教育学生为学做人要谦虚,要主动求师。“三人”除去自己,剩二人。“二”,乃是最小的复数。设想在“二人”之中主动求师和在超过二人的“多人”当中主动求师,哪个更能体现孔子讲话的原意呢?显然是前者——“二人”。在古汉语中,“数字虚用”的确是常见的现象,但常见的现象并不等于必然的现象。其实,古汉语中,数字实用的现象也多得很。譬如“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这副古联,“五”与“三”,都是数字实用。我的这个想法能否成立呢?我怀着小心求证的心情,查阅了两部书,寻找古人的注解。一部书是长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书白话注解》,注解说:“为学的人,应当自求其师。不在远处,也不在多,譬如三个人走路,必定有可做我先生的人。”另一部书是由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编辑、山东友谊书社出版的明朝人胡广等纂修的《四书大全》。书中解释:“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又说:“双峰饶氏曰:此姑以一善一恶对言,以见善恶皆我师,或两人皆善,则皆当从;两人皆恶,则皆当改,便是与一人行,亦有我师。此则言外之意。南轩张氏云:一人之身,有善有不善,亦莫非吾师也。”阅罢这两条注解,窃以我意能暗合古人,甚喜也。

二位老师说:“‘行’本意为‘走’,但这里应引伸为‘在一起’。”而“引申”的根据是什么呢?二位老师没有说。“行”,由彳、亍两字组成。《正字通》上说:“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则为行。凡行者,彳先,亍必随之。”这里讲的是“行”的本意。《辞海》“行xíg”字下列有14条义项:⑴走。⑵流动;传布。⑶去;离开。⑷从事。⑸所做所为。⑹佛教名词。“造作”和“迁流”的意思。佛经把因缘造作或迁流无常的法,称之为“行”。⑺可行。⑻兼代官职。⑼经历。⑽将,快要。⑾乐曲。⑿古诗的一种体裁。⒀行装。⒁汉字字体的一种。见“行书”。仔细琢磨,这些义项都是由“行”的本意引申衍变来的。然而,其中并没有“在一起”的义项。由上面援引的古人注解可知,“行”字还是译为“走路”较好。凭空杜撰是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

二位老师说:“‘我师’并非指‘我的老师’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意动用法,……全句应解释为:‘多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其实,这两种解释并没有多大的矛盾,也不存在“容易令涉世未深、缺乏经验的中学生步入迷宫”的危险。如果叫起真来,二位先生所说的“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这里的“一个”倒是误译。因为孔子的原意是“三人同行。其一我也,破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如果二位老师还想不通,可以看看《论语·里仁》。孔子在这篇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这句话正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绝妙注解。看来,二位老师的“重诂”,倒为你们自己的学生和广大读者设置了“迷宫”。

顺便说明,写完此文后,我逛书店,见到栗劲主编的《白话四书五经》,其中《论语》分册主编为张文学。该书是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的。书中写道:“三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定有我的老师。”其解释与人教版课本基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