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力 英文:周恩来的背景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9:48:51
难道周恩来贞德没有钱吗?

周恩来总理的真实收入

  周恩来总理1976年1月8日去世后,我们整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工资收入和支出账目。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节余部分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周恩来总理别无其他进账。而支出的项目比收入的项目要多一些,大体有这样几项:伙食费、党费、房租费、订阅报纸费、零用费(购买生活用品),特支: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费。
  从有记载的1958年算起,截至1976年,两人共收入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
  这说明两位老人对有困难的同志都给予补助,他们把同志们的困难看成自己的困难,对亲属、对同志体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比如说,给周总理开车多年的司机钟步云,因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遇难,多年来总理、邓大姐都关心着他的家人。得知他的女儿结婚,邓大姐给她送去300元作为结婚的费用。在60年代这300元可不是小数了。邓大姐经常这样讲,拿自己的钱补助同志,也就节约了国家的钱,这些同志就不会再向国家申请补助了。
  周总理的月薪404.80元和邓大姐的月薪342.70元,合起来是747.50元,在当时领导人的收入中,算是不少的。五位常委的工资都是一个级别,而夫人们的收入就不等了。总理和大姐没有亲生子女,经常把剩余的钱拿出一部分来补助他人。他俩除每月应缴纳的党费外再多余的钱,积蓄够5000元就交党费,在我到西花厅工作的期间,他俩曾三次交党费共计14000元。总理去世后,两人合计积蓄5709.80元。这以后,邓大姐个人还交过3000元党费。80年代,随着工资的调整,邓大姐收入增加,1992年7月最高达到过706.50元,她仍然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仍然帮助有困难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对执勤部队进行生活补助,捐赠希望工程、亚运会等。
  1992年,邓大姐去世后,我们遵照她的嘱托,把她所有的积蓄,包括已购买的国库券550元,共计11146.95元,全部交了党费。
  参考资料:http://kticn.bokee.com/1574316.html

周恩来总理1976年1月8日去世后,我们整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工资收入和支出账目。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节余部分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别无其他进账。而支出的项目比收入的项目要多一些,大体有这样几项:伙食费、党费、房租费、订阅报纸费、零用费(购买生活用品),特支: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费。

从有记载的1958年算起,截至1976年,两人共收入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

这说明两位老人对有困难的同志都给予补助,他们把同志们的困难看成自己的困难,对亲属、对同志体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比如说,给周总理开车多年的司机钟步云,因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遇难,多年来总理、邓大姐都关心着他的家人。得知他的女儿结婚,邓大姐给她送去300元作为结婚的费用。在60年代这300元可不是小数了。邓大姐经常这样讲,拿自己的钱补助同志,也就节约了国家的钱,这些同志就不会再向国家申请补助了。

周总理的月薪404.80元和邓大姐的月薪342.70元,合起来是747.50元,在当时领导人的收入中,算是不少的。五位常委的工资都是一个级别,而夫人们的收入就不等了。总理和大姐没有亲生子女,经常把剩余的钱拿出一部分来补助他人。他俩除每月应缴纳的党费外再多余的钱,积蓄够5000元就交党费,在我到西花厅工作的期间,他俩曾三次交党费共计14000元。总理去世后,两人合计积蓄5709.80元。这以后,邓大姐个人还交过3000元党费。80年代,随着工资的调整,邓大姐收入增加,1992年7月最高达到过706.50元,她仍然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仍然帮助有困难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对执勤部队进行生活补助,捐赠希望工程、亚运会等。

1992年,邓大姐去世后,我们遵照她的嘱托,把她所有的积蓄,包括已购买的国库券550元,共计11146.95元,全部交了党费。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家、 政 治 家、 军 事 家 和 外 交 家, 中 国 共 产 党、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要 领 导 人 之 一,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创 建 人 之 一,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总理 (1949 ~ 1976)。 原 籍 浙 江 绍 兴, 出 生 于 江 苏 淮 安。 1917 年 在 天 津 南 开 学 校 毕 业后 赴 日 本 求 学。 1919 年 回 国, 9 月 入 南 开 大 学, 在 五 四 运 动 中 成 为 天 津 学 生 界 的 领导 人, 并 与 运 动 中 的 其 他 活 动 分 子 共 同 组 织 进 步 团 体 觉 悟 社。 1920 年 去 法 国 勤 工 俭学。 1921 年 参 加 中 国 共 产 党, 1922 年 和 赵 世 炎 (后 来 是 党 的 前 期 重 要 领 导 人 之 一)等 组 织 旅 欧 中 国 少 年 共 产 党 (翌 年 改 名 为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青 年 团 旅 欧 支 部)。 后 任 中 国社 会 主 义 青 年 团 旅 欧 支 部 书 记、 中 共 旅 欧 支 部 领 导 人。

1924 年 秋 回 国 后, 曾 任 广 东 黄 埔 军 校 政 治 部 主 任、 国 民 革 命 军 第 一 军 政 治 部 主 任、第 一 军 副 党 代 表 等 职, 并 先 后 任 中 共 广 东 区 委 员 会 委 员 长、 常 委 兼 军 事 部 长。 1927 年 3 月 在 北 伐 的 国 民 革 命 军 临 近 上海 的 情 况 下, 领 导 上海 工 人 第 三 次 武 装 起 义, 赶 走了 驻 守 上海 的 北 洋 军 阀 部 队。 5 月 在 中 共 第 五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 当 选 为 中 央 委 员, 在五 届 一 中 全 会 上 当 选 为 中 央 政 治 局 委 员。 7 月 任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临 时 常 务 委 员 会 委员 (共 5 人)。 国 共 全 面 分 裂 后, 他 同 贺 龙、 叶 挺、 朱 德、 刘 伯 承 等 一 起 于 8 月 1 日 在 江西 南 昌 领 导 武 装 起 义 (见 南 昌 起 义), 任 中 共 前 敌 委 员 会 书 记。 1928 年 在 中 共 六 届 一中 全 会 上 当 选 为 政 治 局 常 委, 后 任 中 央 组 织 部 长、 中 央 军 委 书 记。 当 时 中 共 中 央 在 上海 处 于 秘 密 状 态 下 工 作。 他 为 保 证 中 共 中 央 的 安 全, 为 联 系 和 指 导 各 地 区 共 产 党 领导 的 武 装 斗 争, 为 发 展 在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的 革 命 工 作 起 到 了 重 要 作 用。 在 这 一 阶 段 的大 部 分 时 间 内, 他 实 际 上 是 中 共 中 央 的 主 要 主 持 者。

1931 年 后, 历 任 中 共 苏 区 中 央 局 书 记、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总 政 治 委 员 兼 第 一 方 面 军 总 政治 委 员、 中 央 革 命 军 事 委 员 会 副 主 席。 1933 年 春 和 朱 德 一 起 领 导 和 指 挥 红 军 战 胜 了国 民 党 军 队 对 中 央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第 四 次 "围 剿"。 1934 年 10 月 参 加 长 征。 1935 年 1 月 在 贵 州 省 遵 义 县 城 举 行 的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扩 大 会 议 (即 遵 义 会 议) 上, 支 持 毛 泽 东的 正 确 主 张, 继 续 被 选 为 中 央 主 要 军 事 领 导 人 之 一。 1936 年 12 月, 当 时 驻 在 陕 西 西安 的 爱 国 将 领 张 学 良 和 杨 虎 城, 由 于 反 对 蒋 介 石 拒 绝 抵 抗 日 本 侵 略 而 集 中 全 力 反 共,发 动 了 武 力 拘 禁 蒋 介 石 的 西 安 事 变。 周 恩 来 任 中 共 全 权 代 表 与 秦 邦 宪、 叶 剑 英 等 去西 安 同 蒋 介 石 谈 判, 和 张、 杨 一 起 迫 使 蒋 介 石 接 受 "停 止 内 战, 一 致 抗 日" 的 主 张, 促使 团 结 抗 日 局 面 在 中 国 出 现。

抗 日 战 争 期 间, 周 恩 来 代 表 中 共 长 期 在 重 庆 及 国 民 党 控 制 的 其 他 地 区 做 统 一 战 线 工作, 努 力 团 结 各 方 面 主 张 抗 日 救 国 的 力 量, 并 先 后 领 导 中 共 中 央 长 江 局、 南 方 局 的 工作。 他 坚 持 国 共 合 作, 积 极 团 结 民 主 党 派、 进 步 知 识 分 子、 爱 国 人 士 和 国 际 友 好 人 士,制 止 反 共 逆 流, 克 服 对 日 投 降 的 危 险。 在 1945 年 的 中 共 七 届 一 中 全 会 上 当 选 为 中 央政 治 局 委 员、 书 记 处 书 记。 抗 日 战 争 胜 利 后, 为 制 止 内 战 他 率 中 共 代 表 团 同 国 民 党 谈判。 1946 年 夏 全 面 内 战 爆 发。 此 后 他 任 中 央 军 委 副 主 席 兼 代 总 参 谋 长, 协 助 毛 泽 东组 织 和 指 挥 解 放 战 争, 同 时 指 导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的 革 命 运 动。

1949 年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立 后, 一 直 任 政 府 总 理, 曾 兼 任 外 交 部 长, 并 任 中 国 人 民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全 国 委 员 会 副 主 席、 主 席, 中 共 中 央 副 主 席, 中 央 军 委 副 主 席 等 职。 他担 负 着 处 理 党 和 国 家 日 常 工 作 的 繁 重 任 务。 中 国 发 展 国 民 经 济 的 头 几 个 五 年 计 划,都 是 他 主 持 制 定 和 组 织 实 施 的。 他 主 张 经 济 建 设 必 须 积 极 稳 妥, 综 合 平 衡。 他 对 社 会主 义 时 期 的 统 一 战 线 工 作、 知 识 分 子 工 作 和 科 学 文 化 工 作 给 予 特 殊 的 关 注, 指 导 这些 工 作 取 得 了 重 大 成 绩。 他 参 与 制 定 和 亲 自 执 行 重 大 的 外 交 决 策。 1954 年 参 加 日 内瓦 会 议。 这 次 会 议 解 决 了 印 度 支 那 问 题, 使 越 南 (除 南 方 外)、 老 挝、 柬 埔 寨 三 国 的 独立 获 得 国 际 承 认。 他 代 表 中 国 倡 导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作 为 国 与 国 间 关 系 的 准 则。 1955 年 在 亚 非 29 国 淮 安 故 居 在 印 度 尼 西 亚 举 行 的 万 隆 会 议 上 主 张 和 平 共 处, 反 对 殖 民主 义, 提 倡 求 同 存 异、 协 商 一 致。 他 先 后 访 问 过 欧、 亚、 非 几 十 个 国 家, 接 待 过 大 量 来自 世 界 各 国 的 领 导 人 和 友 好 人 士, 增 进 了 中 国 人 民 与 世 界 人 民 的 友 谊。

文 化 大 革 命 期 间 他 同 林 彪、 江 青 集 团 的 破 坏 进 行 了 各 种 形 式 的 斗 争。 在 非 常 困 难 的处 境 中 为 使 党 和 国 家 还 能 进 行 许 多 必 要 的 工 作, 为 尽 量 减 少 文 化 大 革 命 所 造 成 的 损失, 为 保 护 大 批 党 内 外 干 部 作 了 坚 持 不 懈 的 努 力。 他 为 实 现 中 美、 中 日 关 系 正 常 化 和恢 复 中 国 在 联 合 国 的 席 位 作 出 了 卓 越 贡 献。 1972 年 患 膀 胱 癌 后, 仍 然 坚 持 工 作。 在 1975 年 的 第 四 届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第 一 次 会 议 上, 代 表 中 国 共 产 党 提 出 在 中 国 实现 工 业、 农 业、 国 防 和 科 学 技 术 现 代 化 的 号 召。 1976 年 1 月 8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主 要 著作 收 入《周 恩 来 选 集》。 周 恩 来 在 20 年 代 与 邓 颖 超 结 婚, 无 子 女。

生 平 年 表
1898年 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
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1910年 春,随伯父离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
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1913年 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 6月,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
1919年 4月,离日本回国。参加并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
参与发起成立觉悟社。
1920年 1月,领导天津学生运动。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 春,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
组之一)。
1922年 参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 2月,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书记。
1924年 9月,奉调回国抵广州。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
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 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2月和10月,先
后参与两次东征的领导工作。8月,与邓颖超结婚。
1927年 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力主出师讨伐蒋介石。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
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
1928年 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中共中央
委员、政治局常委,任常委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部长。11月,回
调上海实际主持中央工作。
1930年 9月,同瞿秋白等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 12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1932年 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1933年 春,和朱德等领导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
的第四次“围剿”。 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
1934年 10月,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
1935年 1月,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此后,与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西进、
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
1936年 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周恩来
作为中共代表出使西安,与张、杨二人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7年 7月,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2
月到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
1938年 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1939年 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8月,赴苏联疗伤,
翌年3月回延安。
1941年 1月,在《新华日报》上为皖南事变题词,怒斥国
民党反动当局。
1943年 7月,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中共七大筹备工作。
1944年 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11月,到重庆同国
民党谈判。
1945年 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
局委员、书记处书记。8月,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
0月,和王若飞代表中共在《会议纪要》上签字。
1946年 1月,同马歇尔、张群谈判达成停战协议。率中共
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5月,中共代表团
迁往南京。11月,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
1947年 3月,和毛泽东、任弼时等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8月,为中面军委副主席,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 4月,中共中央机关迁至河北西柏坡。从9月起,在
此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 3月,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4月,
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6月,主持进行新
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作关于《共同纲领》问题报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出席开
国大典,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随后又担任全国政协
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50年 1月、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
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0月,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抗
美援朝战争。
1951年 和陈云等领导人开始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 1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法起草工作。
1954年 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6月,访问印
度、缅甸,同印、缅政府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月,
出席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被任命为国
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2月,当选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5年 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1956年 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作《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阐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9月,出度中共八大,作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当选
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12月至次年2月,出访亚、欧十
一国。
1957年 8月,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关于民族工作的
理论和政策。
1958年 1月,出席南宁会议。3月,出席成都会议。勘察三
峡大坝坝址。5月,出席中共八大二次会议。8月,出席在北戴河
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59年 4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
告》,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 7月、8月,出席庐山会议(中共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
1960年 4月、5月,访问亚洲六国。8月,主持制定对国民
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1年 4月、5月,在河北邯郸农村调查研究。
1962年 1月、2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七千人大会),讲话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风。3月,在广州
向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戏剧创作座谈会代表作报告,赞成为广大
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同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肯定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9月,出席在
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11月,主持领导发展尖端科技的
中央专委会工作。
1963年 1月,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现代化强
国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12月至翌年2月,访问亚非欧14国,提出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
则。
1964年 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宣布中国政府关
于核武器问题的承诺和建议。12月至翌年1月,出席全国人大三届
一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和“两步走”战略。再次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1965年 3月至7月,先后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欧洲、亚洲、
非洲八国。
1966年 春,担任北方八省、市、区农业小组组长。3月、
4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并指导华北抗旱。8月,出席中共八
届十一中全会,会后实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在红卫兵“破
四旧”、“大串连”中宣讲党的政策,保护党内外干部,坚持抓
生产、抓业务。
1967年 1月,坚持不迁出中南海,反对揪斗党和国家领导
人。2月,在不同场合强调?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一代伟人。周总理没有写过正式的自传,但是,周恩来叙述自己的境遇和心情的资料是较多的,面对访问者谈的或者是在给亲友的信中叙述的,集纳起来,可反映这位历史伟人一生的大概。

周恩来

周恩来,字翔宇,生于1898年,卒于1976年,祖籍浙江绍兴,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周恩来于1910年随伯父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并在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9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 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人)。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1931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1936年12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此后他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亚非29国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 恢 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