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缺额比:神六飞过去时有多大,多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30:19
神六飞过去时有多大,多快?有看见的吗?

场全记录:直击神舟六号发射583秒

箭在弦上。
“50秒、30秒……”零号指挥员郭保新的口令在空旷的大漠发射场响起时,中国屏住了呼吸。这是45岁的郭保新第6次为“神舟”倒计时读秒。35年前,同一个岗位上的胡世祥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中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托举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腾空而起。35年后,手动点火早已发展为自动点火,胡世祥也成为了知名的“发射将军”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2005年10月12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温:3摄氏度。风速:西北风6-8米/秒。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 8时59分10秒,发射塔架中部4组长臂般的黄色摆杆向一侧打开,如同母亲松开了环拥在怀中的孩子。各系统与地面的连接已经断开,58.3米的船箭组合体毫无羁绊地矗立在97米的发射架旁。

长征二号F型火箭等待着它的第6次飞行。在一年又362天前的同一时间和同一个“港湾”,这种为神舟飞船“量身定做”的大推力火箭,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了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时刻。两小时45分钟前,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了飞船返回舱。在向地面的最后一次报告中,费俊龙简洁地说:“15分钟准备完毕!”

神箭”和“神舟”第一次迎来了两名乘客。他们将在太空中飞行多天,并且要从返回舱到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神舟六号飞行,将实现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倒数第6秒,发射平台下方18米深的导流槽里,水流从密布槽壁的607个喷头里喷涌而出,将在30秒里汇成200立方米的巨大水面。火箭点火时,火焰和热气流如果直接上升,会对火箭造成损害,而导流槽的作用,就是通过水流的压力把火焰和热气流导向发射台两侧的出口。

倒计时指向0秒。“点火!”水火交融之中,轰鸣声震耳欲聋。 胡锦涛、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观看发射。

温家宝、李长春、罗干等专程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航天员送行。

组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器官”在这一刻全部激活——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图像、数字不停闪烁。分布在三大洋上的4艘“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和陆上的9个测控站,就要开始一场捕捉“神舟”信息的接力长跑;酒泉指控中心,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盯着屏幕。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杨利伟,也在紧张地注视着这段对他来说熟悉而又陌生的旅程;

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和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同时启动。神六飞行时间的加长,增加了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因此,神六飞行首次启动了副着陆场,作为主着陆场的气象备份; 东风、银川、榆林、邯郸,在陆上各应急搜救点,救生大队大队长朱亚斌和他的同事们严阵以待。上升段里航天员一旦实施逃逸,这支被直升机和特种车辆全副武装的队伍将在第一时间里对航天员展开搜索和救护。朱亚斌说,派不上用场,是他最大的心愿……

4秒钟如此漫长,火箭仿佛在静止中积蓄着力量。4秒钟后,这个重达479吨的庞然大物离开了发射台。根据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的计算,要把1公斤的东西送入太空,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由于航天员人数和设备的变化,神六飞船重量有所增加,这枚火箭也因此成为6枚“神箭”中最重的一个。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只有靠“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才能收入眼底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熊熊燃烧的火箭尾焰把屏幕染成了橘红色。第12秒,距地面211米的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拐了一个4到5度的小弯。

弯度越来越大,穿过低云薄雾,火箭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线条还未散去,聚集在发射场周围的人们,已无法再用目光跟随加速飞行的火箭。

第120秒,火箭实施第一个分离动作,抛掉了顶部身高8米、状如避雷针的逃逸塔。统计表明,世界载人航天70%的事故发生在发射段,而发射段的前120秒,又是其中最危险的阶段。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20秒内火箭如果发生故障,逃逸塔能像拔萝卜一样将飞船和航天员安全带走。同样,这也是为之花费7年心血的设计师张智最不希望用上的部件。 此时,火箭的速度达到每秒1300多米,是音速的4倍。

火箭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摩擦,加上发动机频率与箭体产生的共振,是火箭振动的主要来源。发射神六的这枚火箭采用新的计算方法,找到了减小振动的最佳途径。“如果杨利伟再次乘坐我们的火箭,他肯定会觉得舒服多了。”刘竹生说。

第136秒,火箭助推器分离。在距离发射场30多公里的大树里雷达测控站,主操作手郭毅用大型光电望远镜跟踪到了这个优美的动作:52公里的高度上,捆绑在芯一级周围的4支小火箭也就是助推器同时向4个方向散开,宛若花朵骤然绽放。

助推器,是捆绑火箭的特点。20世纪初,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同一年,被后人誉为“航天之父”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指出,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让中国航天人引为自豪的“长二捆”,就是一枚由多级火箭串联、并联而成的大推力捆绑火箭。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仅剩的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第200秒,整流罩上的32把锁同时开启,两瓣罩体落入空中,露出“襁褓”里的飞船。此时,第二级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飞船的舷窗一下子亮了。来自110公里高空的光线,第一次映在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的脸上。第583秒,火箭迎来了它最后的辉煌。杨利伟是这样形容两年前他所经历的这一刻的:“‘砰’的一声,然后陷入一片寂静。”

此时,杨利伟的两位战友正在聆听着同样的天籁之音。船箭成功分离。神舟六号飞船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在我国黄海上空200公里高处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这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6次取得成功。欢呼和拥抱,成为守候在酒泉、北京、西安等不同地点的无数老面孔和新面孔共同的动作。

10月12日清晨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飘起了点点雪花,寒意袭人。

远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傲然矗立在发射塔架上。

北京,在航天城现代化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科技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做着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屏幕上,一个个遍布在全球各地的测控站闪烁着亮光,计算机前的科技人员神情专注,严阵以待。

大屏幕上,费俊龙和聂海胜进了飞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认真地监视着飞船的状态,记录飞船的各类数据;将自己固定在椅子上,系好安全带,关闭面窗,戴上手套,整装待发。

时间逼近9时,神舟六号飞船发射进入1分钟读秒。“10,9,8,7,6,5,……”扬声器里传来清晰的读秒声,酒泉、北京、内蒙古以及全国各处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望号测量船上,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地数着。

“点火!”瞬时,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拔地而起,刺破戈壁苍茫的长空,向浩瀚的天宇飞去。

飞船内两名航天员轻松自如、镇定自若,按照规定姿势紧靠在座椅上,不时翻看飞行手册。

北京飞控大厅内,来自四面八方的地面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测量船上的数据,正源源不断地汇聚,洪亮有力的报告声接连不断:

“青岛发现目标!”

“东风跟踪正常!”

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着从各测控站传来火箭和飞船的飞行参数。

船箭飞行120秒后,位于火箭顶端的逃逸塔分离。140秒后,火箭下部的4个助推器在天际间划出了四条亮丽的弧线……

9时03分,航天员费俊龙镇定地报告:“仪表显示整流罩正常分离,舷舱视景无变化。完毕!”“北京明白!”总调度肖龙一边与航天员通话,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显示器上刷新极快的数字,关注着飞船的一举一动。坐在总调度后侧的北京飞控中心主任席政,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紧地注视着来自发射场和测试站的各种信息。

发射约10分钟后,再次传来了航天员费俊龙洪亮的声音:“神舟六号报告,船箭正常分离。完毕!”

14秒钟后,一串长长的数据注入计算机。遥控机房内,软件专家欧余军沉着果断地按下了发令键,向飞船发出第一条极其关键的指令。

大屏幕上,刚才十多层楼高的庞然大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拖着长长尾巴的白色线条,缓慢地开始向前延伸,在人们的目光中,渐渐地变成一个小小的红色亮点,消失在湛蓝的天际。

在与指挥大厅只有一玻璃墙之隔的轨道室机房内,工程师陈明便紧紧地“咬”住了飞船,瞬间报出了飞船的初始轨道,轨道专家唐歌实紧张地敲击着计算机的键盘,测控专家朱民才急切地等待他的定轨结果。

8分钟后,唐歌实准确地算出了精确的飞船入轨参数: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

入轨后,飞船捕捉地球,建立轨道运行姿态。稍后,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

9时39分,飞控大厅里传来激动人心的声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刹那间,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每秒钟八公里。跟原来一样大。

在地球你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每秒钟5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