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t恤长袖:谁知道太原有典故的饭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8:37
如梨园大酒店

清和园就和傅山有关系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 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为正统的明朝,反对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 ,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桥 头 街 和 几 种 风 味

  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屹立于太原大地上千余年的古城晋阳,毁之于宋伐北汉的兵燹。越三年,宋将潘美在晋阳故城之北35里的三交城唐明镇,别建新城,史称太原新城或宋太原城。今桥头街中段与海子边交汇的地段,即宋太原城“朝曦门”外护城河桥的故址。而桥头街之名正源出于此。

  今桥头街,东起五一路 ,西至柳巷与柳巷南路衔连处 ,与钟楼街相直,是由原桥头衔和红市街两条街巷合并为一。提起桥头街,便使人想到太原的地方风味名吃:“清和元”的“头脑”,“六味斋”的“酱肘花”,“认一力”的“羊肉饺”。

  有着 300余年历史的“清和元”回民饭店,坐落在桥头街中段北侧。它以其独占太原十大名吃之鳌头的风味——头脑,誉满三晋,遐迩闻名。头脑本名“八珍场”,是由明末清初的仁人志士、著名的学者、精于医道的傅山先生所悉心炮制的一种滋补食品。据说,傅山中年丧妻之后,一直未续,侍奉于母侧。其母年迈体弱,长卧病榻。为使母亲康泰颐寿,傅山便研制了以肥羊肉、莲藕、山药、黄芪、良姜、煨面、黄酒、酒糟八种药材和食物为原料的“八珍汤”,作为老人冬季进食的早点和调补品。经过一个冬季的精心调治服用,他的母亲百病尽消,精神焕发。

  未几,清军入主中原,傅山矢志亡明,严拒清王朝的高官厚禄。为表示自己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 ,遂易八珍汤之名为头脑 ,将配方和制作方法,传授于太原城中一家姓朵的专卖羊杂割的饭铺,并亲笔为这家饭铺书写牌匾,取名“清和元”。他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在于,饭店以清和元两个少数民族所建的王朝为名,专卖头脑和杂割 ,一但连起来读念 ,即成为“头脑杂割清和元”,便成为一句咒骂清元统治者的话,以泄心中积懑。恰如傅山所料,这爿饭店的羊杂割本来就有些名气,再加上风格别具的佳肴头脑,以及与头脑珠联壁合的烧饼帽盒,一时生意兴隆,饮誉并垣,名传三晋,以至“头脑杂割清和元”成为人们赞誉这家饭店的口头禅,一直经营三百载而不衰。需另书一笔的是当年的“清和元”在南仓巷的中段西侧,民国间迁于今址。

  西距清和元二、三百米,有一幢伊斯兰风格的中层建筑,这便是清真认一力饭庄 。它以其久负盛名的产品羊肉蒸饺誉满晋阳 。据食品行家评述,认一力的饺子,形美味佳,皮薄馅嫩,肥而不腻,越嚼越香,是太原十大风味名吃之一。从流传了数十载的当地俚语:“要买东西开化寺,要吃饺子认一力”中,即可体会到其声誉之高,影响之大。

  认一力开业于1930年,创业者是一位叫做安海的伊斯兰教信徒。因伊教尊奉“安拉”,认为他是创造世界万物的“唯一主宰”,故从“认主独一,主力无穷”的教义中,取“认一力’”为其店名。六十多年来,认一力以其货真价实、服务精到的经营 ,博得了太原人的信任 ,生意一直兴隆,持久不衰。

  从认一力西去二、三十米的桥头街西口,则是“ 味压三晋 ,香冠群芳”的“六味斋”酱肉店。该店初名“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正式开业于1942年前后。是由北京天福楼酱肘店、天福号酱肘鸡鸭店和天津天盛号肉铺的三位师傅和石家庄的一位徒弟合股经营创办的。据载,北京天福号酱肘店,已有 260多年的历史,此店从乾隆初年开办。所产酱肘花便成为皇宫帝妃的御用食品之一,身价百倍。以至皇家须给天福号入皇宫腰牌一面,进宫不受巡检。太原六味斋初创之时,正值日寇统治时期,市场混乱,经济萧条,许多店铺频临倒闭。但是,该店却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味,博得太原人民的青睐,度过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困境,终于落地生根,保存下来。

  六味斋酱肉,色香味俱全。“看着亮格晶晶,闻着香格喷喷.吃着美格津津。”以“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淡而有味,余香浓淳” 而闻名三晋,成为太原名吃中的佼佼者。

  古谚“民以食为天”,新谚“食以味为先”。太原风味名吃有十,桥头街则独占其三。每一个涉足于太原的朋友,当你步入太原古城的时候,可有兴趣作一个美食家?那你可千万不要忘记这里的桥头街,它可以让你尝到天下独有的头脑,超出五味的酱肉 ,风味卓荦的蒸饺 。使你广开眼界,大饱口福,忘返留连。

湖摈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