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怎么样:王羲之的主要业绩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0:56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称“王右军”。有“书圣”美誉。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庾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早年又从卫夫人处学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王羲之又善于转益多师,广闻博取、探源明理。他曾自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蹇腾之势,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撅,不折而用转,所谓“一榻灌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其妻郗氏也工书,有七子,献之最知名。王羲之的主要作品有:
  1、乐毅论:此帖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
  3、兰亭序:宋赵构《翰墨志》载: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修禊(一种祭祀活动)时,为大家诗集写的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其中“之”字二十字,各不雷同,酒醒后,又写了上百遍,都不及当时所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行书第一”。《兰亭序》真迹已佚,今传世的均为摹本,以冯承素“神龙本”最为知名。
  4、快雪时晴帖:此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乾隆皇帝极珍爱此帖,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他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宝藏在“三希堂”中。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帖》二帖连为一纸,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6、丧乱帖:《丧乱帖》与《二谢帖》、《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他对故乡祖坟被破坏的愤怒和悲伤。《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王羲之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7、十七帖:此帖风格典雅,不激不厉,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前人对此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8、行穰帖:此帖运笔轻快,流美自然。有董其昌题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9、姨母帖:此帖是王羲之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下的。此中姨母猜测可能就是其少年时的书法老师卫夫人卫铄。此帖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风格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10、七月都下二帖:二帖合装裱为一卷,行笔流畅散逸。由帖文可知,羲之与来信问候者皆身体、心绪欠佳。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蔡公为蔡谟,书帖作于穆帝永和十二年(356),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
  11、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其中“谢司马”应为王羲之至友谢安。此帖书体遒劲妍润,沉着流动,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12、平安帖:《平安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此帖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

创造了自己特色“王体”书法

书法 文章兼书法<兰亭集序>

书法。

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