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姑娘王紫菲视频:海水怎么晒成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41:20

海盐生产已近千年,但生产发展缓慢。建国后,经规划开发,逐步在松门沿海开辟制盐基地,实现科学的摊晒生产。海盐年产量较民国时期增长2.7倍,居全地区之首,浙江省第五位。改革开放后,盐业出现产销失衡、销售价格逆向、政策性亏损严重等现象。
日前,记者来到温岭沿海的石塘镇,走进了晒盐人的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
在石塘镇盐南村的一处盐田中,记者邂逅晒盐人金士友、潘小方等人。
潘小方斗笠下的脸被晒得红朴朴的,双手也被炎炎烈日晒红了,粒粒汗花挂在皮肤上,在阳光下一闪一闪,亮晶晶的。
从17岁开始学晒盐,屈指算起来,45岁的潘小方有28年左右的晒盐史了,"我可算是个老晒盐人了吧。"
谈起晒盐这活儿来,老潘的话闸就打开了。他说,石塘镇的盐南、盐北、金星、后沙、苍岙等村,松门镇的南一、南二等村,村民以前大多靠海吃海,晒盐是主业之一。他们管盐场叫盐坦,过去人多坦少,每人只分到两三亩盐田,现在,由于有些人找到了其他出路,不再晒盐了,剩下的晒盐人分到的盐坦就多起来了,他自己也分到十几亩。
晒盐离不开太阳,是个靠天吃饭的职业,虽说一年四季都可以晒盐,但是阳光最猛烈的五、六、七几个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晒盐人就盼着炎炎烈日,灼人的太阳晒得人头上冒汗,他们却顶着烈日出门劳作了。
潘小方说,以往,他们晒的是“缸爿坦”。所谓“缸爿坦”,就是用一片一片缸爿(陶片)拼成的坦格。后来,慢慢的有人开始用黑膜垫底结晶新工艺,将黑膜铺在盐坦上,再引海水在上边晒盐,由于黑膜具有较好的吸热性,可以提高盐的产量,这种盐坦盐民们就叫“黑膜坦”,现在在晒的基本上都是“黑膜坦”了。
晒盐,首先得将海水引进盐坦,现在是用抽水机将海水从海上抽上来,一格一格(一口盐田叫一格)漫进来,然后蓄好海水,海水在骄阳之下慢慢自然蒸发,晒盐人用盐度表去量,等晒到一定的盐度时,就可以“落盐”了。就是说,盐粒开始从盐水中结晶出来,能够“漂花”了。这时候,晒盐人还得时不时地用绳子去“旋盐”,拖拉着一根绳子围着在盐坦中心的一个点朝一个方向转圈,不“旋盐”,结晶出来的盐花颗粒很大,“旋盐”旋一下,盐花就会细得多。“旋盐”要15分钟、20分钟左右旋一次,如果有十几亩盐田,光是“旋盐”也得费些很多时间。
到开始“漂花”时,就可以“扫盐”了,这时候,盐花还是浸在盐水中的,晒盐人用盐扒或扫帚将盐花聚在一起、扫在一起,放到箩筐中,担到盐田边上的倒盐的“盐涂”上(“盐涂”实际上就是一块空地),白花花的海盐堆在一起,上边覆盖上黑膜,防止雨打,等堆放两三个月后,卤水漉干了,就等着盐业公司收购了,盐是按质论价的,分成一等、二等、三等,一等盐13.5元/100斤,二等13元/100斤,三等12.5元/100斤,一亩盐田一年可收100担盐左右,一年就有上千元收入,可说是吃不饱,也饿不死,比起讨海打鱼来,还是稳得多。
潘小方的盐田一般是下午四五点钟时开始扫盐的,到傍晚六七点钟才能回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炎炎烈日下(邻近的一处盐田习惯则相反,早上五六点钟就开始扫盐,听说那个时段朝霞映照时的扫盐场面很壮观,由于时间关系,只有心向往之。)对于潘小方来说,烈日不可怕,相当低微的收入也不可怕,他们最怕是失去这一份还算稳当的工作,听说上边就有打算,想将盐田改成良田,他们可能要半途改行。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生活了,潘小方的一位同伴说:“我们年纪大都四五十岁了,你说,叫一个晒盐人中途改行去干别的什么生活,不是死路一条吗?我们能不急吗?”

很简单,就是蒸发结晶的原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