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业务风险:“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人都得到了,为什么没有安天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09:22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人都得到了,为什么没有安天下?

凤雏死的早,是因为他对卧龙有猜忌。
按照“三国演义”后来的描述,如果刘备完全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肯定可以得天下的。但关羽死后,刘备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给兄弟报仇,而后又犯了严重的战略性错误:部队多,战线长。而且他刚愎自用,自认为“自小熟读兵书”,将大军停于草木繁盛的彝陵,并且连营来壮声势,才惨遭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使蜀国元气大伤。
如果刘备一直肯用诸葛亮的建议,那么平天下肯定没问题,没能那样的原因都出在刘备身上。
后主无能,诸葛亮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已经是不易了。

反驳楼下观点:
娑婆诃的说法我不同意,怎么说失荆州遍失去了的天下的机会,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而事实证明,诸葛亮在北伐时是有取胜的可能的,只是天意弄人,没有达成罢了。而吴国在卧龙死后不久,便降了魏,那么如果卧龙战胜了魏,那么他必然是要降蜀了,那是不就是“得”天下了吗?
而且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知你有没有注意,有一次,诸葛亮帅大军直逼魏都许昌,魏国俨然无力反抗,魏人怕了诸葛亮,便放出流言,说诸葛有不臣之心,后主愚蠢,召回诸葛亮,才酿成这次战役的失败。或问如果刘备在世,凭他对卧龙的了解,他会信这种流言吗?恐怕那时天下早已姓刘了。
还有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为何为不妥,事实证明,关羽守荆州是非常到位的,他将曹军打得闻风丧胆难道书中没有写道?照你的意思是凤雏的死是蜀不能“得”天下的原因,那我们只能理解你的意思是只有卧龙凤雏都在时,才能得天下了?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他就可以从某种角度上进行夸张,而我认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个问题上所作的夸张,是极其成功的,也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如果你单纯用历史的眼光来评价小说的内容,我想你未免对文学的理解太浅薄了吧。
我非常同意绛雪轩的观点,不得天下,如何安天下,那还不如蜀国举家迁徙,移到大漠戈壁,干脆与世隔绝,那还用“安”吗?干脆亡了算了,更不如蜀国人干脆回到树上当猴子,那就不用考虑怎么和人打仗了,到那时如果我是魏王,我才不会和猴子一般见识。

wuzengxi的说法我也不甚同意,凤刍恃才傲物不假,但他绝非心胸狭隘之辈,光凭他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或是他开始的一点点行为,我觉得有些武断,他是只是没有武侯那样的眼光罢了,而就谋略而论,他绝对不逊于诸葛亮,要知道赤壁之战中他的作用一点都不比诸葛亮小,光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他不是心胸狭隘。熟读三国的人一定知道,要没有庞统给曹操“献策”,就算诸葛亮借来东风又如何?这样大的功劳,而庞统从未要功,甘当配角,以致后来刘备可能都不知道这件事,难道还能说他心胸狭隘,不能与诸葛亮同名吗?
再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怎么了?汉武帝不也是这样,非常时期应用非常之计。当时正是天下大乱之际,不趁这时夺天下,难道等魏国坐稳江山在去打吗?汉武帝时,要不是靠穷兵黩武,统一诸侯国,打溃匈奴,现在中国还不知道是几个国家呢。而武侯趁这时要一鼓作气统一全国的战略可以说是及其正确的,他与汉武帝的区别是前者胜了而后者败了,这就是为何有些不够客观的人说他不对的原因吧?!
诸葛亮不是逆天下而动,而是因地制宜的采取战略。正因为这样,才表现出他的理智,这又有什么不对。

司马徽这样说有夸张的意思,意在说明两人才智过人,庞统之辈心胸狭窄,恃才傲物,岂能与诸葛亮同列,就算日后位列三卿,也会因树敌过多而送命,诸葛亮没有灭魏是因为刘备出动70万大军讨伐东吴,使日后蜀国的国力衰弱,诸葛亮又未逢明主,司马懿又不是吃素的,他只知道先主托孤之重,不知蜀国百姓之民生,刘备一句“取而代之”让诸葛亮就像吸了海洛因一样精神抖擞地辅佐刘禅,什么国力衰微都不顾,一心要报恩,所谓感情是理智的头号天敌,诸葛亮对刘氏动了感情还谈什么理智?最主要的是魏国重视发展生产力,蜀国连年穷兵黩武,诸葛亮逆天而动,不败才怪。

可安天下又不是可得天下。
上面是乱说的。
这个说法原本就有些夸张。
凤雏早死也是原因之一。毕竟偶然因素不是人能料到的。
诸葛亮的三分之计关键之处在于荆襄,如果光是占领西川而失了荆襄之地,便失去了进占中原的途径,蜀道难,谁都知道的。所以后期他只能六出祁山。
庞统的死直接造成诸葛亮被从荆州调往西川,而留关羽一个人守荆州便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失败,失去荆州的蜀可以说便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刘备卧龙凤雏兼得,可是并不能和谐地使用,据三国演义,自然是庞统与诸葛亮不睦,就算是据历史,庞统死得太早,正在创业的路上就死了,刘备算不上兼得卧龙凤雏。

我想楼上的仁兄有点理解错误,我对楼主问题的回答主要是四点:1、安天下不是得天下。2、得一可安天下的说法是个广告而已,其实是有些夸张的,怎么能全信。3、凤雏早死反而打乱了原有的战略安排,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结果从某种角度看,得凤雏反而不是件好事,因为如果没有得到庞统,或许会有另一番计划布置,而不是慌忙调军师入川。4、刘备并没有兼有卧龙凤雏,就算兼得也只是一阵没多久,既然谈不上兼得,那就无需讨论为什么两个人都得到了还是没有安天下。牵扯到荆州问题是有点题外发挥,但并不是要说凤雏之死害刘备得不了天下。而至于为什么刘备得了一个还是没有安天下,不在回答的范围之内。

关于荆州问题我还是这个看法,我家军师有好的战略,却被他的主公以及老天爷夺去实现的可能。失去荆州原本就失去了伐中原的最佳通路,他后期是在与天争与人搏,奈何天不帮他。而如果荆州还在,那伐魏就不只是赌运气而已,而是按照他的战略构想夺取天下,那才叫机会。诸葛亮自己也知道荆州一失中原难图了,六出祁山他不过是尽人事以听天命。常有人说他若用魏延之计便能如何如何,这么说不厚道,其实以蜀地那个偏安一隅与整个中原对抗,再怎么样的奇兵也没辙。

荆州是在关羽手上丢的,那就证明他一个人守不好。他与东吴的关系处理不当,这也是演义里原就有的。军师便不一样,军师与东吴关系密切,甚至与孙权陆逊都有书信来往,有他在荆州的话,肯定比关羽一个人来得妥当。我没有说赵云会比关羽来得强,因为我知道在军事才能上,子龙不如关羽,虽然他应该会更好地贯彻军师的意思。可惜天有不测,军师被迫入川,其中也有刘备对军师不信任的因素在。我也不相信军师借刀杀人除去关羽——犯不着为了争权夺利害了自家江山,另外那时候兵权并不在军师一人手上,决策权也不是,不比刘禅事事相父做主。

至于什么文学的理解力,我看不出楼主的问题跟文学有多大关系,虽然三国演义是文学名著。如果说我将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混淆,我想我已经分开来交待了。倒是觉得楼上的仁兄略欠了点幽默感多了些火气。

不过很不同意有人说军师穷兵黩武,事实上,蜀地刚归刘备的时候,加上后来的战事,经济一塌糊涂,是武侯重农屯田,扩大蜀锦织造出口,发展手工业之类,才使蜀地的经济得到得苏,此外又平定南蛮,严明法纪,让蜀地真正成了乐土天府。蜀后期政治经济糟糕不是武侯手上废的,主要还是后主,还要包括姜维。诸葛亮的名气、神话不是官方或文人建起来的,而是在蜀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试想一个穷兵黩武的人,能被一方百姓那般爱戴么?

关于楼下的人才问题想补充一点,蜀地是没什么人才的,人才彼时都集中在中原,就像现在人才都在沿海一样,没什么高人在那种穷乡辟壤,诸葛亮隐居都隐在襄阳附近。何况刘备得地不得人,汉中一带的人在他们占领的时候都被迁走了。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荆襄地区的重要性,失了那里也失了很大的人才矿脉。

按照逻辑来看这句话,它只是说得一人可安天下而非两人,而刘备得到了两人,超出了一人的数量,所以失天下。

所谓木匠多了房子歪。

因为刘备时运不好,得到这两人的时候,大局已定,任两人有多么聪明,可惜曹操已平定北方,而且北方人才辈出,在一个司马懿就可以挡住你一个孔明.再加上后期的邓艾,钟会等人,而蜀国呢?只有一个姜维可以说比较厉害,但就算他也是从魏国抢来的,人才短缺,任你刘备得到诸葛亮和庞统,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