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岛结局怎么样:在哪能找到大野洋子得歌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43:06

大野洋子也唱歌??
听听她老公的歌还不够

管是中国人习惯叫的大野洋子,还是日本人的译法小野洋子,这个人还是很有点意思的。不过我对她的了解是间歇的,零星的,残破的。这就决定了我对她的印象取决于我的兴奋点和兴趣。对于有思想有色彩的女性,我从来都是非常热爱,在我的名单里有着这样长长的一串,比如伍尔芙,西蒙波伏娃,邓肯,杜拉斯,柴特灵,PJ哈维,萧红,刘索拉,艾米莉.狄金森,古多尔,戈尔尼娅......小野洋子也可以算进去。

关于她的生平,因为跟列侬扯上关系的缘故,很多人都有了解。不过我不喜欢列侬成就了她的说法,对于列侬跟她的关系,我觉得他们的这张照片是最逼真的呈现的。就我个人来看,男女之爱除了爱,还有灵感。而小野洋子跟他就是这样的互补互激,可能对人们来说是骇俗,而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和谐。照片上列侬身体呈胎儿状,裸露着,小野洋子像一个巨大的母体滋养了列侬,很多艺术主张是通过她抵达列侬,这是个思想像岩浆一样喷涌,个性像岩石一样无惧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让列侬像孩子般的依恋,虽然他们年龄相差八岁,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最主要原因。为什么为小野洋子冠列侬的名不公平呢?比如中国文坛的皮皮和马原,马原充当了皮皮的启蒙作用,为皮皮打开了一个世界。但是小野洋子的艺术探索在认识列侬的时候已经发育成型,当认识之初列侬爬上小野洋子的作品——一把通往天花板的梯子,看到“YES”的时候,他们的世界是两条河的交汇了,我个人觉得这个作品是由他们俩共同完成的,爬上梯子的列侬作为了这一行为艺术的一部分。当然后来的时候,这样以行为为特征还在小野洋子的作品中出现,不把她单列为行为艺术家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有比她作品更出色的行为艺术家,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她广为尝试和探索,在列侬死后,她还继续有影像,音乐,绘画,装置等各方面的创作,虽然列侬在她生命中成为跨不过去的永恒影子,甚至她被称为“职业遗孀”,但是可以简单的对比一下她和别的相似处境的女士们。比如许广平之于鲁迅,廖静文之于徐悲鸿,她们在丈夫死后更多的是作为历史化石存在的,很可敬。但是小野洋子不是这样,因为她有主张,有创造力,她是鲜活的,列侬是她的血肉联系,但是她绝不是以仅列侬为标签。时至今日,她的音乐依然实验味很浓,我偶然听到过她的作品,那么电子味,吓我一跳。这时的她,除了情感与六七十年代的隐秘联系,已经从那时以后从列侬以后在艺术上行了很远了......

这里扯一点题外话,从我对日本之外的日本女人的感知来看,我对她们还是有一点惊讶。头两天,在我居住的城市广场就搞了一个比较大的很有死亡色彩的行为艺术,进入到情景设置中以后,那些行为者有的在稻草间飞跑,有的在烟雾中穿梭,有的用酒告诉人关于命运的隐语,有的在椅子上疯狂的呓语,有的牵着两匹活马一动不动......说实话,我不觉得这场对死亡的描摹有多好,因为没有震到人,缺乏底气。不过这些人的严肃投入还是让人感动。其中有一个日本女人就让我一唬,我觉得她跟别的还不一样,她在地上打着滚,眼神癫狂,让人混淆真实与表演的界限。这让我想起别的一些日本女士,有一个女孩子很年轻也没什么钱,就登着摩托车硬闯世界,有一个放弃掉自己的一切加入到巴西的流浪宗教团体......虽然不是大多数,虽然这热忱有时候是自毁性的。但是这样的日本女人身上的那种决绝和坚毅是比较让人佩服的,如果除去民族之间的恶感来谈的话。在小野洋子身上也体现得比较充分,全世界的乐迷谴责她拆散Beatles的时候,她毫无悔意,列侬才终于完成一个质的蜕变。比如广为人熟知的imagine,还有前面那个帖子要找的love这首歌,就是列侬和小野洋子组建的plastic ono band(塑料小野乐队)的作品。她影响列侬在床上接受记者采访,可以从照片上看到,在记者们的包围中,她面目坦然,而列侬在她身边也很安详。在911以后,小野洋子用纽约时报(?记性不好)一个整版呼吁和平,反对战争。如果可以与艺术主张很好结合的话,我喜欢这样的力量感。当然,这力量感可能会透着固执甚至天真,就像小野洋子曾经说,要制止希特勒发动战争,她可以同希特勒共同生活十天,在床上就可以改变希特勒的看法。后来被某些选美大赛的佳丽们学着了,呵呵。不管怎么样,这种要做爱,不要战争(make love, no war!)的想法还是影响了很大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