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枫解说我的世界巨龙1:什么是股市泡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25:46
股市泡沫是虚假的,骗人的吗?
会带来经济损失吗?
有什么后果?

股市泡沫,一般来说,指的是上市公司股价与它的价值的偏离程度。我们知道,股市是典型的虚拟经济,而虚拟经济的定价形式和实体经济是不同的。虚拟经济价格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对其后市的预期。对后市,如果信心较强,则价格高于价值,从而产生泡沫。反之,则价格低于价值,泡沫也消失。

目前股市泡沫主要有三种来源。 一是上市公司造假。猛一看是一支绩优股,再仔细一看,发现是一支绩差股。上市公司的造假过程是泡沫的制造过程,由假绩优变为真绩差的的过程,是泡沫的增值过程。 二是该退市的不退市。近来的一大传闻是,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要直接退市,但有关方面并未表态。年初的有关讨论已经表明这件事是多么的难做,这次看来不过是又把这个难度强调了一下。而退市机制的欠缺导致绩差公司越来越多,于是股市泡沫也越来越多。三是有人在对着泡沫吹气。

在存在股市泡沫的情况下,前述金融经济的作用将会被破坏,传导机制将会被扭曲。产生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如下:
1、引起资源错配,破坏市场机制
2、产生错误股价信息将误导企业投资行为
3、影响政府宏观调控效果
4、泡沫破灭将造成资产负债失衡,出现支付危机,市场经济信用基础破坏。

无论是过去的为国企“解困脱贫”,还是现在的为筹措社保
基金,迅速发展和做大股市规模是完成这些任务的首要前提。而
在缺乏太多投资价值的前提下,无论是本土思路,还是与国际接
轨,依靠资金推动股市发展一直是最直接、简单和有效的路径。
这就意味着,中国股市是在泡沫中运行的。正由于这些“泡沫”
,2000年股票市场的筹资额较1999年大幅增长,达到1600亿元左
右;而且股票总市值在GDP中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60%。

  1999年“5·19”井喷行情之所以爆发,据前任中国证监会
主席周正庆回忆,缘起于其提出的“搞活市场六项政策”。其中
四项都是让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即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
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
、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但是资金入市的数量、规模毕竟
有限,“5·19”行情的嘎然而止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接下来,“超常规”便成为更合理的选择。于是,三类企业
(国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公司都可以入股市,保险
资金入市渠道被大大拓宽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从事股票抵押融资等等。尤其是股票抵押融资等系列措施的推
出,实际上为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过去的一年
多里,一位业内人士说:凡是可能的资金都几乎进入到了证券市
场。

  这意味着,股市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能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补充
。因此,此次央行清查违规资金仅仅露出了风声,还没有任何让
资金离场的实质性举措,股市便做出如此剧烈的反应,也就是情
理之中的。  经济学家刘纪鹏分析指出,近期中国股市的大跌
,不应完全归于国有股高价减持,核心是中国股市的泡沫太多了
,而大量违规资金的涌入,则是形成这种泡沫的重要原因。

  管理层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在散户成群的中国股市里通过
增加机构投资者来彻底改变非理性泛滥的投机风格,树立正确的
理性投资。尽管这种隐含更多道德感化意味的想法并不现实。

  一个最好的例证便是监管层大力推行、给予了许多政策倾斜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战略投资者的迅速夭折。去年初,首钢股份
让第一批敢吃螃蟹的战略投资者赢得了暴利机会。

  被全国人大财经委认定为“欺诈发行”的通海高科,正是在
战略投资者尤其是“专家理财”的基金哄抬下,发行市盈率高达
68倍左右。而且,有人作过统计,有战略投资者配售的股票,二
级市场的股价涨幅也十分巨大。也就半年多光景,国际上通行的
战略投资者在中国股市里几乎消声匿迹了。

  分析人士认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实际上打开了
各类机构投资者进入股市的大门,并被它们解读为操纵市场的合
法依据。  有专家认为,正是“超常规”增加的资本市场资金
供给,导致了目前资本市场的泡沫化。他们担心,如果处理不好
,资本市场的泡沫传导至货币市场,将形成整个金融体系的泡沫
化。而金融体系的风险一旦传递到生产领域,将对整个经济的发
展造成致命威胁。

  倾斜政策加剧泡沫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境外上市公司的纷纷“回归”成为一种
时尚。尽管都有许多美丽的“说辞”,但最真实的动因只有一个
:内地市场更容易“圈钱”。以中石化为例,在香港市场的股价
也就1.5港元/股左右,而在国内的发行价却高达4.22元/股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有着市场环境、投资者构成的差异,但
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国内市场的许多政策实际上是利于上市公司的


  去年以来,管理层逐步改变了过去新股发行中的政府定价(
即大致固定市盈率)方式,而开始采取由市场定价。其出发点一
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二是以此逐渐缩小一、二级市场的差价,结
束一级市场无风险的暴利时代。

  但事实上适得其反。有人粗略估算过,1998年新股发行市盈
率大致在15倍左右,上市首日的涨幅平均不到100%;2000年,
发行市盈率在30倍左右,上市后平均涨幅却在100%以上。业内
人士分析,在投机风行的股市里,大资金才具有“话语权”,它
并不会在乎一、二级市场的市盈率,追求的只是价差;而且,在
股票仍是稀缺资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和主承销商才有定价权,
投资者根本没法讨价还价。

  在国内股市根本不具备定价机制的情况下,专家认为,新股
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一方面造成稀缺资金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实际上人为地助长了一、二级市场的泡沫。

  以往上市公司再融资仅通过配股来实现,而且要求较高,如
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在10%以上。近年来,要求一降再降,可
以平均在10%以上,其中一年不低于6%即可。途径也越来越多
,不够配股资格的可以增发;一年不能两次融资的,又可以通过
发行可转换债券来实现。

  尽管这些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常用的,专家说,但是企业
大多对投资有硬约束,对再融资也十分谨慎。国内则不同,一向
“吃光了财政吃银行、吃光了银行吃股市”的许多企业对“圈钱
”有一种“天然的冲动。”

  股市之所以不是零和游戏,在于上市公司能够利用资金投入
到实体经济中产生出效益,并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事实上,尽管“圈钱”越容易、越多,上市公司的业绩仍是每
况愈下。据统计,以沪市为例,从1994年至今,上市公司总体业
绩是负增长。

  股市需要适度的泡沫,尤其对于缺乏根基的中国股市。毕竟
发展和做大股市的目的,是要让股市肩负起服务国企和筹集社保
基金的重任。在目的和手段之间,分寸如何拿捏,的确是对监管
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切的政策和举措只能
考虑中国股市的特色,任何超越市场实际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只会
更加助长中国股市的泡沫,人为加剧市场的系统风险。当务之急
还是要在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做文章,尽管这是颇为艰辛、
代价大、时间长的复杂工程,但却是中国证券市场真正步入健康
正行,避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的开始
回答者:挑战教授 - 秀才 二级 ( 465 )

--------------------------------------------------------------------------------

上面说的都太复杂了啦.

简单地说, 一个公司净资产1个亿, 上市以后综市值达到5个亿,这就叫"泡沫", 泡沫重量为 5-1 = 4个亿

如果,股票不断下跌,跌到总市值只有 7000万, 比净资产还少 3000万, 这就没有泡沫了. 这才是投资者的大好机会啦.

超常规”资金催生泡沫

  无论是过去的为国企“解困脱贫”,还是现在的为筹措社保
基金,迅速发展和做大股市规模是完成这些任务的首要前提。而
在缺乏太多投资价值的前提下,无论是本土思路,还是与国际接
轨,依靠资金推动股市发展一直是最直接、简单和有效的路径。
这就意味着,中国股市是在泡沫中运行的。正由于这些“泡沫”
,2000年股票市场的筹资额较1999年大幅增长,达到1600亿元左
右;而且股票总市值在GDP中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60%。

  1999年“5·19”井喷行情之所以爆发,据前任中国证监会
主席周正庆回忆,缘起于其提出的“搞活市场六项政策”。其中
四项都是让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即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
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
、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但是资金入市的数量、规模毕竟
有限,“5·19”行情的嘎然而止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接下来,“超常规”便成为更合理的选择。于是,三类企业
(国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公司都可以入股市,保险
资金入市渠道被大大拓宽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从事股票抵押融资等等。尤其是股票抵押融资等系列措施的推
出,实际上为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过去的一年
多里,一位业内人士说:凡是可能的资金都几乎进入到了证券市
场。

  这意味着,股市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能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补充
。因此,此次央行清查违规资金仅仅露出了风声,还没有任何让
资金离场的实质性举措,股市便做出如此剧烈的反应,也就是情
理之中的。  经济学家刘纪鹏分析指出,近期中国股市的大跌
,不应完全归于国有股高价减持,核心是中国股市的泡沫太多了
,而大量违规资金的涌入,则是形成这种泡沫的重要原因。

  管理层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在散户成群的中国股市里通过
增加机构投资者来彻底改变非理性泛滥的投机风格,树立正确的
理性投资。尽管这种隐含更多道德感化意味的想法并不现实。

  一个最好的例证便是监管层大力推行、给予了许多政策倾斜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战略投资者的迅速夭折。去年初,首钢股份
让第一批敢吃螃蟹的战略投资者赢得了暴利机会。

  被全国人大财经委认定为“欺诈发行”的通海高科,正是在
战略投资者尤其是“专家理财”的基金哄抬下,发行市盈率高达
68倍左右。而且,有人作过统计,有战略投资者配售的股票,二
级市场的股价涨幅也十分巨大。也就半年多光景,国际上通行的
战略投资者在中国股市里几乎消声匿迹了。

  分析人士认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实际上打开了
各类机构投资者进入股市的大门,并被它们解读为操纵市场的合
法依据。  有专家认为,正是“超常规”增加的资本市场资金
供给,导致了目前资本市场的泡沫化。他们担心,如果处理不好
,资本市场的泡沫传导至货币市场,将形成整个金融体系的泡沫
化。而金融体系的风险一旦传递到生产领域,将对整个经济的发
展造成致命威胁。

  倾斜政策加剧泡沫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境外上市公司的纷纷“回归”成为一种
时尚。尽管都有许多美丽的“说辞”,但最真实的动因只有一个
:内地市场更容易“圈钱”。以中石化为例,在香港市场的股价
也就1.5港元/股左右,而在国内的发行价却高达4.22元/股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有着市场环境、投资者构成的差异,但
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国内市场的许多政策实际上是利于上市公司的


  去年以来,管理层逐步改变了过去新股发行中的政府定价(
即大致固定市盈率)方式,而开始采取由市场定价。其出发点一
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二是以此逐渐缩小一、二级市场的差价,结
束一级市场无风险的暴利时代。

  但事实上适得其反。有人粗略估算过,1998年新股发行市盈
率大致在15倍左右,上市首日的涨幅平均不到100%;2000年,
发行市盈率在30倍左右,上市后平均涨幅却在100%以上。业内
人士分析,在投机风行的股市里,大资金才具有“话语权”,它
并不会在乎一、二级市场的市盈率,追求的只是价差;而且,在
股票仍是稀缺资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和主承销商才有定价权,
投资者根本没法讨价还价。

  在国内股市根本不具备定价机制的情况下,专家认为,新股
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一方面造成稀缺资金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实际上人为地助长了一、二级市场的泡沫。

  以往上市公司再融资仅通过配股来实现,而且要求较高,如
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在10%以上。近年来,要求一降再降,可
以平均在10%以上,其中一年不低于6%即可。途径也越来越多
,不够配股资格的可以增发;一年不能两次融资的,又可以通过
发行可转换债券来实现。

  尽管这些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常用的,专家说,但是企业
大多对投资有硬约束,对再融资也十分谨慎。国内则不同,一向
“吃光了财政吃银行、吃光了银行吃股市”的许多企业对“圈钱
”有一种“天然的冲动。”

  股市之所以不是零和游戏,在于上市公司能够利用资金投入
到实体经济中产生出效益,并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事实上,尽管“圈钱”越容易、越多,上市公司的业绩仍是每
况愈下。据统计,以沪市为例,从1994年至今,上市公司总体业
绩是负增长。

  股市需要适度的泡沫,尤其对于缺乏根基的中国股市。毕竟
发展和做大股市的目的,是要让股市肩负起服务国企和筹集社保
基金的重任。在目的和手段之间,分寸如何拿捏,的确是对监管
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切的政策和举措只能
考虑中国股市的特色,任何超越市场实际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只会
更加助长中国股市的泡沫,人为加剧市场的系统风险。当务之急
还是要在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做文章,尽管这是颇为艰辛、
代价大、时间长的复杂工程,但却是中国证券市场真正步入健康
正行,避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的开始

上面说的都太复杂了啦.

简单地说, 一个公司净资产1个亿, 上市以后综市值达到5个亿,这就叫"泡沫", 泡沫重量为 5-1 = 4个亿

如果,股票不断下跌,跌到总市值只有 7000万, 比净资产还少 3000万, 这就没有泡沫了. 这才是投资者的大好机会啦.

股票价格高于股票应有的内在价值的部分叫泡沫.

就是虚高的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