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当的国家总统:中国藏书最多的作家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7:0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便有人藏书。藏的多了,便上了瘾,只要有价值,自家用不着的也买,这样,藏书的意义便超越了个人的实用,而具有了保存文化、传承文化的意义。对于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个人藏书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代藏书家中,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的朱希祖先生藏书多达25万册,配得上一个“最”字了。抗战爆发前,为了使珍贵的藏书不被战火毁掉,他将其中的珍品装了80只大 箱,运于皖南山区保存,胜利后得以完璧归赵。可惜先生已在前一年离世,藏书由哲嗣朱楔继承,解放初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了。
  著名学者、作家郑振铎先生,人称“大藏书家”,他的藏书共9万余册,这还不算“八.一三”战事中化为灰烬的1万余册。先生购书以“痴”、“勇”享誉书林,“痴”指他痴迷于访求散失民间的珍贵典籍,“勇”指他遇到好书不惜倾其所有、志在必得的执著和上海沦入敌手时冒险留守以抢救珍籍而不至流于日人之手的精神。1958年,他因飞机失事罹难,根据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我死了,书都是国家的”,家属将他的全部藏书捐献给国家,由北京图书馆设专库保管。
  读过鲁迅先生日记的人,都会被其中详尽的购书账所感动。他不但每购必记,而且年底还结成总账。以1930年为例,买书支出即达2404.5元,月均200元。要知道,当时1元可买10斤肉呢,200元就相当于现在的万元了。先生藏书共14000册,线装书最多,有7千余册。因购力有限,这些线装书中不少是残本,购入后,先生再亲手抄补、装订,使之成为全本。他的藏书曾经历过两次危险:上海的藏书,由于许广平在沦陷时期曾被日军拘捕,险些散失;北京的藏书,因生活窘迫,朱安夫人曾有意卖出,由周作人委托书商把藏书目录带到南京、上海寻觅买主,终因许广平等人的努力,由好友赴京周旋,才使朱安打消卖书之议。现在,先生的藏书完好地保存在鲁迅博物馆中。
  说到藏书,当然要提到巴金老人。多年前,老人已开始整理他的藏书,并分别捐赠给有关图书馆,仅由他倡议建成的现代文学馆,就收藏着他分11次捐出的图书7700册。现代文学馆为作家设专库保存赠书、手稿等,足见对作家的尊重,然而,也有持随意甚至轻慢态度者。不久前传出消息,巴老捐给某图书馆的书竟出现在书摊上,上边赫然盖着该馆的藏书章,这就叫人不可思议了。
  藏书虽属个人财产,但其实也是社会财富,当它由个人收藏转为专门机构收藏后,这一性质就更为凸显了。可惜的是,由于战乱或社会动荡,有些藏书竟不知所终,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以上资料来源 书藏网 (想了解更详细资料请百度 书藏网)

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