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中国领事馆电话:永乐大典分为那四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41:42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空前宏大的类书,也是当时以至于现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成书于明永乐六年(一四○八)。
  明成祖朱棣是纂修这部类书的首倡者,并亲自过问,全力支持。朱棣的践阼,是以武力从侄儿朱允?手中夺取的帝位,遭到许多朝臣和士子们的反对。为平息朝野上下的不平情绪,笼络人心,炫耀文治,并便于汲取历代帝王的统治经验,朱棣决定编纂一部大型类书,于永乐元年(一四○三)命解缙等实施。永乐二年(一四○四)十一月,初稿编定,名为《文献大成》。朱棣阅后不满意,认为所收书籍不够详备,并于永乐三年(一四○五)命姚广孝、解缙等主持重修。
  为编纂此书,设立了周密、健全的专门机构。由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篪,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三人任监修,为最高负责人,另设副监修三人,监修以下设都总裁、总裁、副总裁多人,以及纂修、编写、缮录、圈点生等,整个机构有二千一百多人,再加上其他各类工作人员,参与其事者总数达三千人。虽然机构庞大,但分工细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配合严谨,因此工作进展顺利,效率很高。
  编纂人员广泛搜集天下图书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然后把所辑录的文章、著作的题目,按明初官修韵书《洪武正韵》的韵部编排。用三年时间,至永乐六年(一四○八)冬,全书编辑完成。朱棣对这次纂修非常满意,钦定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写了序文。
  《永乐大典》收录了我国自古以来所有可以收集到的书籍的有关资料,辑入的图书达七八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各门类。全书分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外有"凡例"和"目录"六十卷,共装订成 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余字。修纂《永乐大典》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保存了大量宋元以前的佚文秘籍,为我国提供了一部最大规模的类书,成为极其珍贵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修纂《永乐大典》是在南京的文渊阁进行的,成书后就贮藏在文渊阁的东阁。由于《永乐大典》卷帙浩繁,编成后从来没有刊行过,只有一部原本。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明成祖迁都北京,遂将《永乐大典》转移到北京。贮存在北京紫禁城内的体仁阁。
  明代历朝的皇帝都很重视《永乐大典》。朱棣的御案上,就经常摆放着几函《大典》,随时翻阅。明孝宗与明世宗尤其喜爱《大典》。经常查阅,以为不时之需。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四月十三日,紫禁城内发生火灾,明世宗亲自指挥全力抢救收藏在宫中的《永乐大典》,使这部书幸免于难。
  为预防意外灾害,造成损失,明世宗决定重录一部《永乐大典》。这项工作从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开始进行,招聘善书写的儒生一百零九人负责抄录,整整用六年时间,于明穆宗隆庆元年(一五六七),重录完成正、副本各一部。
  至此,《永乐大典》除原本外,又有了正副本各一部。遂将原本返归南京保存,正本收藏于北京文渊阁,副本收藏于北京皇史?。三部《永乐大典》在以后的数百年间,遭遇了无数次被盗被毁的厄难,损失惨重,至今所剩无几,吉光片羽,更弥足珍贵。关于三部《永乐大典》,还留下了一些现在仍无法解开的谜。
  明亡之际。南京的原本毁于兵燹。
  正本也早已亡佚,其中有许多未解之谜。有的学者认为,正本也在明清更迭时期被毁,但史籍对此并没有明确记载。也有的学者认为,清初时将正副本分别移存于乾清宫和翰林院。嘉庆年间乾清宫失火,正本被全部烧光。可是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开馆时,需要从《永乐大典》辑录资料,当时在宫内找遍,也没发现正本踪迹。可见正本在乾隆时已亡佚,但究竟佚于何时,或被毁于何处,也无史料证明。近年还有的学者提出,正本被明成祖用于殉葬,被埋藏于北京昌平明长陵地宫内,这作为一种假说,更无法得到证实。
  硕果仅存的副本屡遭厄难。清初将副本移藏翰林院时,已发现缺二千四百二十二卷,至光绪元年(一八七五)。清点副本,已不到五千册,竟丢失大半。副本收藏于翰林院后,一些贪婪的官员千方百计偷窃。据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记载:"其盗书之法,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永乐大典》两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在身上,偷《永乐大典》两本,包于包袱内,如早间带来样式。"(转引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年版)经年累月的长期偷盗,致使副本大量丢失。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毁坏和掠夺,更使副本遭受灭顶之灾。咸丰十年(一八六○),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劫掠一些副本,据传英国人掠得最多。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坐落在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沦为战场,一时炮火纷飞,存在翰林院的副本大部分被侵略军焚毁,其余部分被侵略军抢掠或毁坏。有的洋兵用副本书册堆成工事,随地乱掷,恣意损毁。激战过后,毗邻翰林院的英国使馆中一个叫翟理斯的官员,在余烬未熄的翰林院里寻觅,拾得一些副本,他特意把其中卷 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五这一册作为战利品收藏。以后还有人从翰林院废墟堆中挖出零星副本残页。经过这次浩劫,《永乐大典》副本损失殆尽,留存在国内的副本只剩三百余册,辛亥革命以后陆续丢失,仅余六十四册,移存于当时的教育部图书馆。
  据统计,现在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约三百七十余册,共约八百余卷,分别收藏于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单位和个人收藏家手中。几十年来,经我国有关部门多方面寻访收集,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家保存的《永乐大典》增加到二百一十五册。现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已有二百二十一册,国内另外约有十册分别收藏于台湾等地。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将当时国家收藏的《永乐大典》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版续印本六十七卷。为更好地保存和利用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书局再将影印本和续印本合并重印成十六开精装本,共计七百九十七卷,二百二十二册,后附《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中华书局的 七百九十七卷影印本占存世《永乐大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为继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刚愎自用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成书经过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他命系统收集天下古今书籍,编篡一本大型类书。永乐五年全书大体定稿,朱棣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

  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流失经过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发现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更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现状

  《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收藏经历

  一、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

  前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今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篡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

  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永乐大典》,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类书,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
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下令修书。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永乐三年重修,动用编写人员3000多人,至永乐六年才正式成书,名《永乐大典》。
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列单字,每个字下收集有关事物的整本书、整篇内容。

永乐大典按照<洪武正韵>为纲,按照字、句、书名等分韵收录而不是简单的分为4部分.
四库全书则是分为经、史、子、集收录.

经、书、子、集

是不是经、史、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