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是怎样写的:我想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46:18
希望得到最全面最权威的答案!
到底巴洛克时期属不属于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的开始是如何界定的?
有哪几个时期?
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分法的区别吗?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用来表明一处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义,对之而言,巴罗克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艺术的前提。巴罗克和洛可可都起源于建筑方面,后来逐渐转用于文艺和音乐,在意大利、法国、德意志等国,各自取得了略有不同的发展。其共同的特征,是不拘泥于典型美,表现比较自由,从语义上来说,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观比做浑圆的珍珠,而巴罗克的美学观则是形状不整的珍珠。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于表现的强度的一种形式。总而言之,巴罗克的形式比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感情上更为丰富,且具有戏剧性的起伏,而使用绘画式和幻想式的手法者为多。若列举这一时代的意大利歌剧或协奏曲为例,便一目了然。同一时代的法国的古钢琴音乐,特别是巴罗克末期的巴赫的受难曲等,也很能说明总是另外巴罗克音乐在技法方面的一个特征,是在整个那一时代所通用的通奏低音。这就是在演奏时根据低音的旋律在键盘乐器(古钢琴、管风琴)上,按一定的规则,弹奏出半即兴式的和声伴奏。此时期的音乐大多整齐优美,充满活力。活跃而不断反复的的节奏、精致且装饰音很多的旋律也是其重要特征。多旋律交织的复调音乐在巴洛克时期也占很大的分量。
巴赫和亨德尔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最高成就,其他著名的音乐家还有维瓦尔第、帕赫贝尔、阿尔比诺尼、泰勒曼、蒙特威尔第(不是后来那个威尔第)等等。
巴赫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他把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无人能够超越的、完美的顶峰。巴赫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和均衡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对曲式的完美应用上,对这个方面的领悟要结合相关的曲式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这个方面你只要用心听就不难领会,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平均律,勃兰登堡,哥德堡,哪一首不是充盈着无比的深情?巴赫的音乐有不少都充满了沉思冥想的意味,当然也不乏生机勃勃、激动人心者。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乐队的有六部〈勃拉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等,管风琴是他的强项,作品无数,我们熟知的有〈d小调托卡塔及赋格〉、〈c小调帕萨卡里亚〉等,其他键盘的有如雷贯耳的〈平均律〉、〈哥德堡变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古组曲>等,小提琴的有〈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多部〈小提琴协奏曲〉、多部<小提琴奏鸣曲(有伴奏)>等,大提琴的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与奏鸣曲〉等。
假如巴赫比作是黑暗中的沉思者,那亨德尔就是阳光下的舞者了。亨德尔作品大多明快开朗、清新秀美。这与他的生活方式有关,巴赫生前是默默无闻的教堂管风琴师,而亨德尔是受皇帝宠爱的社会活动家。这就不难理解他们的作品风格之迥异了。亨德尔的〈焰火音乐〉、〈水上音乐〉虽然都是应景之作,但都有着积极乐观的气质,平和开朗的情绪,都是很入耳的音乐。清唱剧〈弥赛亚〉是相当伟大的作品,还记得那首有名的〈哈利路亚〉吗?它即是出于此清唱剧中。亨德尔的几部〈大协奏曲〉秀美动人,生机勃勃,与巴赫的〈勃兰登堡〉一起被认为是巴洛克时期乐队音乐的巅峰。

古典主义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人们也往往倾向于把某个图案设计称之为“古典比率”,意味着这个比率保持了自然的平衡,并无奇特或标新立异,而是遵循规范的原则。正由于信奉这种“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使得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虽然三人都写过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古典主义”的歌剧风格存在。主要是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
海顿是“交响曲之父”,是他将奏鸣曲式的灵魂——二元对比主题的冲突、发展和最终解决引入了交响曲,使交响曲具有了令人惊叹的戏剧性和哲理性。
莫扎特自然是天才中的天才!短短这么二三十年,就在不同体裁的音乐中写出了这么多精品中的精品,不能不让人倾倒!歌剧和钢琴协奏曲被乐评家们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这两种体裁也只是在莫扎特手里才第一次真正走入了辉煌。他写了近二十部歌剧,其中至少有六部被世人认为是最伟大的。他的钢琴协奏曲之纯净优美,后来的作曲家无人能比(贝多芬则是磅礴大气,又是一个境界)。他写了四十一首承前启后的交响曲,其中最后的三部并不比贝多芬的差。他的未写完的《安魂曲》也是同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之一。
贝多芬总是与交响曲联系在一起。诚然,是他以九部不朽的交响曲把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提到了巅峰。在交响曲方面,他施行了不少改革,比如说加大了乐队编制、加入人声、改变了乐章的一些结构等,这些改革为后人大大拓宽了交响曲创作的道路,使交响曲的表现意图也扩展了不少。贝多芬的交响曲的哲理深度,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此外,他的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也是令人瞩目的。后人称巴赫的《平均律》为钢琴音乐中的《旧约》,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则是《新约》,由此也可见其地位。贝多芬有五部钢琴协奏曲,第五“皇帝”气势壮大,曾被人盛赞为“协奏曲中的皇帝”。他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四大小协”之一。他的十七首弦乐四重奏也是此种体裁中的精品。贝多芬的音乐中最大的特征也许就是“力量”了。他一生遭遇坎坷,但他很少在作品中表现悲愁与感伤的情思,他的音乐中有的常是孤傲的斗争、爆发的悲壮与巨大的热情和自信,故总能激起听众的激情和斗志,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传统意义的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于欧洲,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时期:巴洛克时期(1600年至1750年)——界定:蒙特威尔地在创作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到巴赫去世,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至1827年)——界定:巴赫去世后到贝多芬去世,和浪漫主义时期(十九世纪)——界定的贝多芬去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