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穷的村庄: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0:50:00

把办好2010年上海
世博会作为实施国家战略、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举全市之力办好世博会,全面带动上海城市发展。围绕“十一五”期间本市这项重大任务,代表、委员纷纷献策。

【规划】把举办世博会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相结合。

【观点】承载文化内涵 追求融合共生

汪均益委员:世博会的申办、举办和后续影响,都有利于提升上海城市精神。世博会是世界各国不同民族聚集在一起,就经济、科技、文化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世博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展览会,也不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成就展。各国参展的内容、展品及展示方式、手段都体现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更承载着各国、各民族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世博会追求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共生,倡导“和而不同”,强调文化对话,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盛事。

上海,要把世博会当作一项文化事业来认识,通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弘扬文化传统,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培育和实践上海城市精神。

办博除了必须有综合管理、国际关系、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会展服务等方方面面专业人士参与外,还应请更多的文化界人士、社会科学界人士共同参与。

【规划】把世博会与培育和实践上海城市精神相结合,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观点】聚焦社会公德 开展礼仪教育

朱匡宇代表:申博成功,上海曾总结提炼了“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拚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以及“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申博精神也是城市精神的历史积淀和提升。

2010年世博会,市民以怎样的精神风貌展现在世界面前,是从现在起至未来几年上海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课题。上海要通过开展“践行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在革除顽症陋习上有所突破;在提高窗口行业和职能部门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上有所突破;在市民群众社会公共生活文明行为养成上有所突破;在加大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和城市管理上有所突破。

欧国苏委员:上海应重视涉外礼仪教育。目前,市民不拘小节之处颇多,如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大声讲话、用餐举止不文明、随处吸烟、随地吐痰等陋习时有发生,损害了中国人形象。建议在公务员中率先加强“内练作风、外树形象”教育,要求他们在执行公务中一举一动应合乎礼仪规范。加强对出国参访、旅游人员“行前礼仪教育”,并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演示基本礼仪。

张静委员:建议设2010年为上海志愿者年,并为此在2006年、2007年设立上海志愿者周,2008年、2009年设立上海志愿者月,加大对公民志愿服务的权利、责任及意义教育与实践,激发和培育全体市民服务世博、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通过立法等举措,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规划】突出科技、生态、文化、人文理念,深化世博会展示方式和表现形式,使世博会成为经济和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国际交往的友谊平台。

【观点】展示高新科技与人文和谐之美

沈国明代表:上海世博会应当展示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世博会不同于科技展,所展示的内容应具有极高可看性,对男女老幼都具有吸引力。需将高新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让高新科技成果以观众喜闻乐见形式,变得可直接感受、零距离接触,使观众在娱乐中体验和回味高新科技魅力。

世博会的建设、招展和运营以及展示内容,都应当有利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思想的阐发。城市生活固然要展现;但不能只囿于现在的都市生活,也不能只考虑电气化、智能化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上海世博会应当充分展示城乡之间、人与生态环境之间、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和谐。

【规划】切实做好世博会举办工作。坚持节约办博,充分利用或改造现有建筑及设施。

【观点】对城市现有资源进行“雕琢”式改造

夏丽卿代表:世博会的建筑应该注重功能效应。现在世界一些成功的设计规划,都不是简单地对旧城市资源的扬弃,而是有选择的进行“雕琢”式改造,真正形成“推陈出新”效果。世博会建设应充分利用或改造现有建筑设施,实现场馆、土地、新增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综合利用。尤其是规划区域内的一些老仓库、老厂房,本身具有历史价值,如果在设计上多动脑筋,可以成为世博会场馆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节约办博,需认真做好规划。各项设施的配置,事先应进行精密测算,确保世博会期间城市正常运转。规划时,应考虑办展与后续利用相结合,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二次动迁”。

“十一五”期间,办好世博会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许多重大工作都围绕其展开。然而,并非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世博会。应该统筹规划好世博会后续发展,使举办世博会和上海城市的整体功能定位相结合,完善城市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