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微信团队在哪里:哲学的概念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13:38
大家现在谁知道哲学的概念是什么?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急需要啊,谢谢大家!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也要逐渐地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就是凭借这些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联贯起来,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
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的所不同。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各自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的世界观,即使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世界观也会呈现出差别性。所以,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之间,其内容和形态也有许多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只能在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从而一部分人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因此,哲学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为剥削阶级所垄断并且为他们服务。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意味着劳动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哲学。

一、通常的理解
??1.哲学指的是一门学科或学问

??哲学一词,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通常指的是一门学科或者是一门学问。它同经济学、文学、历史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一样,是一批专家学者们所致力从事研究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古今中外出现了无数的哲学家,也产生过众多的哲学派别,其中的观点各异、分歧或细微或突出,但是哲学这门学科所探讨的是一些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事物或问题,或由此而引申出来的有关问题。
??2.哲学指的是哲学家的学说或思想

??我们一般所说的哲学,通常又指某某哲学家本人或某一哲学学派的学说或是思想。哲学家们好学深思,对于宇宙和人生的各种根本事物或问题,运用其理智,并运用适当的方法经过严密的思考,得到对于此一事物或问题的理解,再将这些理解结成的结果组织成一套逻辑严密、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思想体系,这就是他的哲学学说或思想。而思想观点相近的哲学家们,为了共同致力于对其哲学学说的发扬,往往自发结成一派。或者是后世研究者因为某几个哲学家们的观点接近或一致,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他们视为一派。这就是某一学派的哲学学说或思想。
??3.哲学指的是哲学家的著作

??哲学一词,有时也用来指称哲学家的著作。哲学家们的思想或学说,大多都是通过他们的著述而为人们所了解、所关注,因而其著述就具有了特定的意义。这类著作,方式各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一般性的著作,二是专门性的。前者是普遍地谈论哲学的各种问题,如罗素的《哲学问题》(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后者则是就哲学的某一问题作专门深入而细致的探究,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等可以作为代表。
??4.哲学指的是哲学的态度或精神

??哲学的可贵之处,其获致的结果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其态度或精神。哲学的重要态度或精神主要是怀疑、思考、综合和批判。
??哲学和科学同样起源于怀疑,不过哲学比科学的怀疑更为普遍、彻底。科学的怀疑,多由迷信和社会俗见而起,而对科学的本身及其方法,从不加以怀疑。哲学则不然。哲学家不仅对于宇宙和人生的各种事物产生怀疑,对于各种知识都不轻易相信,而且更怀疑到科学的真理,科学的本身及其方法。所以,怀疑精神是哲学产生的根源。
??怀疑是哲学产生的前提,哲学家们的思考态度和精神则使哲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首先是怀疑,然后在这种怀疑的基础上,哲学家们运用他们的理智,不断地思索,追根溯源,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尽管解答的结果可能并没有完全穷根究底,也并不完全正确,但这并不妨碍哲学家们的思考态度和精神。
??综合也是哲学的重要态度和精神。在学术工作上,合理的分工自有其利处,但是分工愈细致,弊端也越明显。哲学家们需要从综合的观点出发,整合各种知识,说明宇宙及人生的各个方面,以期获得接近真实的了解。
??批判态度和精神也为哲学所不可或缺。哲学家们既不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更不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哲学家们凭借着天生的聪明智慧,持客观的批判态度,对宇宙和人生的各种知识和价值,作客观的分析,审慎的判断,以求得价值真相。所以,哲学正是对某种信仰、学说、或主义作一番批判的功夫。
??5.哲学指的是哲学的方法

??哲学的方法同科学的方法多有不同。科学方法的特点是客观、精确、可靠;哲学方法则比较主观、深入。哲学方法,如内省法、体会法、思辨法、批判法等,大多会牵涉到个人的主观情绪和情感,而且偏重内心的感悟、体验、理解,所以比较主观;他要追根溯源,穷根究底,要深究宇宙和人生的奥妙,所以比较深入;它以宇宙和人生的全体为观点,所以看得比较广。科学方法因为客观、精确、可靠,所以所得结果容易令人信服;而哲学方法因其较主观、深入,所以哲学的结论,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具体的涵义
哲学是爱智

??哲学是爱智(Philosophy as love of wisdom),这是哲学一词的原意。从语源学意义上来说,哲学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philosophia,拉丁语也是同一词形。原意为“爱智”,由希腊语的“爱”(philein)与“智”(sophia)结合而成。所以,“哲学”从字义上来说就是“爱智之术”,哲学家就是“爱智者”。由此出发,哲学的概念被逐渐地引申为对一些基本信念的基础进行检查,并对用来表达这些信念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到:“哲学家是智慧的爱好者,他不是仅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它的全部。”(p217)但是,好奇的人不能算是爱智者,只有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或者说那些专心致志于每样东西的存在本身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哲学家。
??这一解释,相对于现代的学科分工来说,已失去了它的典型代表意义。现代社会学科分化日益加剧,哲学只是学术园地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树,而整个学术园地则呈现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的态势,各科专家们终日忙碌在实验室、研究室,都在从事高度的智力活动,都可谓是“爱智者”,而非独哲学家如此。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Philosophy as the science of sciences)。就是说,哲学所要建立的是一切学术的原理原则,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以及形而上学,对于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知的分析、价值的判断,往往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是一切科学原理的原理,也是所有科学的科学。
??应该说,哲学确实对一般的学术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切不可绝对地、片面地强调哲学的指导作用,而忽视了各门具体科学的贡献及其价值。在整个学术园地中,各门科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用康德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没有科学实证的哲学原理是空的;没有哲学原理的科学实证是瞎的”。
哲学是规约??

??哲学是规约(Philosophy as prescription),这是将哲学视为“规约或规范的活动”(prescriptive or normative activities),认为哲学是研究价值判断或行为规范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问,这样,哲学也就事实上成为人生的指导。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事实的命题可以作经验或逻辑的检证,可以做客观的科学研究,属于科学的范畴。而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s),则多多少少都会牵涉到一些情感或情绪因素,比较主观,这是属于“行”或“实践”的领域,同科学事实之类纯粹属于“知”或“理论”层次的研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而“行”的问题,正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因为经过几千年的学术演化,哲学逐渐地将那些能做客观研究的事实问题交付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来加以研究,使它们逐渐地自成门户。而余下的不能作客观研究的实践哲学的问题,则留了下来,成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这种道德主义哲学定义,优点在于强调哲学家们应该致力于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或价值判断的标准,圆满地解决人生的“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其缺点在于,实际上使哲学画地为牢,容易流于偏狭,限制了哲学的研究范围。哲学虽然不是直接地搜集事实材料,解决实证问题,但也要分析批判科学实证研究的过程及其成果。哲学的一个专门领域:认识论,同科学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却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哲学并不仅仅是一些价值或规范的研究。
哲学是思辨

??哲学是思辨(Philosophy as speculation)是将哲学当作思辨的活动(speculative activities)。古今中外的大多数哲学著作,十之八九属于思辨哲学的范畴。这种主观的玄思体系,将哲学弄得玄而又玄,也使人们对哲学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从方法论上来说,思辨的活动是指心灵的内省、直观、了解、辨证……等主观的表达方式而言,其论断大致建立在种种预设上面。注重思辨的哲学家往往对宇宙及人生的根本问题(如宇宙的存在本质、宇宙的创生演化、人性的先天气质、灵魂不朽、以及神的存在等等),他人无法加以客观分析论证的,他们一概借助于直观或者内省来加以考察。
哲学是分析

??哲学是分析(Philosophy as analysis):也就是将哲学当作一种分析的活动。这是借“观念分析”的严谨方法来厘清哲学园地里的各种含混不清的语言、观念、问题、预设等,借以扫除思想上的迷雾,避免造成范畴的混乱。从方法论上来说,分析蕴涵着批判、整合等方法。在一部分分析哲学家们看来,哲学要成为一门严谨的学术,分析批判是唯一的道路。

??分析哲学,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的一股主要潮流,它兴起于英国影响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以激进的反叛传统著称。从大的方面来讲,分析哲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人工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以及维也纳学派、蒯因等属于前者;摩尔、后期维特根斯坦、剑桥-牛津学派属于后者。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师承于苏格拉底。代表作为《理想国》。

??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
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
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
哲学”。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
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
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
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
尽管说哲学不是科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
要有一点儿哲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都争论不休,甚至在哲学的对象问题上也难有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科学,都认为哲学应该是科学,但是它的的确确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而即使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也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
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那么,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区分为“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样两
种不同的问题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这种区别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者说哲学的普遍规定?
首先,上述区别给我们的启发是,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
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
我们并没有正面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
题。在有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而且只有哲学是一门真正开放的、永远没有定型的学科,而这也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了解“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过虽然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这倒不是我们有意卖弄“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就是要通过“哲学是什么”来解决“什么是哲
学”的问题,即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哲学来解答哲学究竟应该是什么的疑问。
如此说来,研究和学习哲学史,从来都不是与过时的历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
现实意义”。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
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
就构成了我们现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研究和学习哲学史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复活”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思想“死了”,是我们的“对话”使之“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就哲学是哲学史,学习哲学就是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对话”而论,我们与哲学家
们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
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
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由研究“哲学是什么”而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哲学”。
总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追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
与“什么是哲学”。因为,哲学就存在于这种追问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