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维修点:急需“茶花女”还有“大篷车”的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5:58:39

茶花女影评
丛中
中国心理治疗师

一、茶花女的命运之曲
茶花女的母亲,难以承受父亲的虐待,离开茶花女去给有钱人家做帮工。当时茶花女还不到十岁。可以说她自幼缺乏母爱,又认同于母亲,所以,茶花女后来的短短一生,几乎是其母亲命运的缩影,但比母亲更加灿烂夺命。由于幼年缺乏母爱,她不断地寻求富裕的生活,接受所有的物质馈赠,更寻找别人对她的重视、关注,哪怕是“虚假”的爱、性的玩弄。这种寻求几乎达到了忘却生命、摧毁生命的程度。这正是她对母爱的强制性寻求的表现。

茶花女的父亲性格暴烈,茶花女认同母亲的同时,也就使她在潜意识里要接受来自所有男人的暴烈摧残。同时她也通过接受男人的摧残而残酷地报复着所有“爱”她的男人。她与这些男人的关系,是茶花女向母亲认同,与父亲做爱的象征性替代。

茶花女父母的婚姻是失败的,这也导致茶花女对婚姻的绝望,所以,她一直也不肯走入婚姻。这也是她向母亲认同的表现之一。

无论是茶花女或是小仲马,无论他们各自的幼年生活经历是多么的不幸和不同,无论他们的灵魂有着多么的扭曲,但是,他们的交往却是在扭曲中的原本人性的至真表现。小说《茶花女》的成功,在于人性革命的成功,因为主人翁的人性终于突破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压抑,得到了至真至善的闪现。这样的闪现,无异于火山的喷发,无异于唐山大地震,对当时的整个社会文化、对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极大的震撼。

由于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终极人性的直白描写,所以《茶花女》才可以超越国界、超越文化、超越时代而成为一部不朽之作!

《茶花女》是不朽的!因为,人性是不朽的!

二、风尘女子为何可爱 夺命?

风尘女子光彩夺目、可爱夺命。

风尘女之所以可爱夺命,首先是风尘女要有超常美丽的容貌。但是,容貌之超常,更是依赖其风尘行为的美化。

与良家妇女相比,风尘女的爱情最真,风尘女从来不以结婚为目的。因为,爱情是美丽的,爱情是只自由鸟,进入婚姻牢笼,爱情就会失去其自由,也就会死去。由于她时刻与拥有她的人保持着距离,风尘女的爱情最有距离美。

与良家妇女相比,风尘女从不死心踏地地终生依赖某个男人,她随时可以离开眼前的男人,去寻找另外一个男人,她让所有的男人都时刻有危机感,使男人的特权受到极大的威胁。她用卑微的生命对男权进行着最强力的支持和鞭笞。

与良家妇女相比,风尘女是开放的。在性爱方面,是开放的,她有开放的性行为,有更加开放的性观念,更有开放的生活价值观。她无视一切现有的文明和价值,是当代之文明的强力破坏者,有着勇敢背叛当代价值观念的革命精神。她们敢于摧毁一切价值,包括她们自己。

风尘女的情感变化多端,激发着男人的探索勇气,更激发了男人那原始的争霸世界的控制欲望!那原始欲望包括了对女人的征服和占有,对女人的摧残和虐待,也包括着性欲的勃发和奔放……风尘女剥去了男人的伪装,又激发男人更加伪装成为男人。

风尘女似乎没有身体,没有生命,她的肉体和生命早已死亡;她只是爱的幽灵,这幽灵像一杯浓浓的酒,飘逸着诱人的芬芳,让男人痴迷、狂醉至死,使男人的生命从这个物欲的世界中消亡……

风尘女是这世界上一朵最美丽的花,生命之短暂使生命之花更加绚丽灿烂。她满足了男人的虚伪,也粉碎了男人的虚伪;她满足了女人的虚伪,也粉碎了女人的虚伪。

风尘女的生命最悲壮,她不惜薄命红颜,以最高贵、最卑微、最温柔、最残酷的手段,疯狂地哭笑着、摧毁着、荡涤着整个陈腐的世界……

女人在幼年时,也曾默默幻想:长大后,我会否成为风尘女……
女孩子长大后,不再幻想;为人妻、为人母,成了良家妇女……

-----------------------------------------------------
附:《茶花女》译本序

巴黎,深秋季节。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独自一人走进蒙马特公墓,沿着铺满枯黄落叶的小路,一直来到这片墓地的一个偏僻的角落。这里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坟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设计精巧、风格别致的各式墓冢相比,这座墓的外观显得简朴而又单调。不过引人瞩目的是,在它的右侧上方镶嵌着一个透明的塑料小盒子,里面放着一束人工制作的茶花。墓的两侧刻着相同的一句碑文:“阿尔丰西娜·普莱西(1824.1.19―1847.2.3)安眠于此。深切怀念你”。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中国,如今知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这个名字的人也许为数并不太多,但是读过《茶花女》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这个故事的却大有人在。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文学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个动人的、催人泪下的茶花女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演化、创作出来的。我在这座墓前徘徊良久,浮想联翩,我想起了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一生命运,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以及他的那部不朽的作品:《茶花女》。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但人们可以说她既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尽了人间的奢华逸乐。然而她却始终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幸福。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身微贱,这位诺曼底姑娘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农民,她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俭的农妇;父亲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农村巫师。也许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她的父亲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在家里终日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去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帮工,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了法国,到瑞士去谋生。而这时,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尚不满十岁,但是她的父亲已经让她到农庄里去干活了。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知道阿尔丰西娜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来到巴黎。有人说是她母亲的一位亲戚帮助她离开诺曼底的,也有人说是她的父亲把她卖给了一帮波希米亚人,而这帮四海为家的流浪汉又把她带到了巴黎。不管怎么说,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开始了一种新的、却依然是不幸的生活。她起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过着清贫的日子。然而,聪明的阿尔丰西娜很快地发现,她虽然一贫如洗,却拥有一笔非常可观的、得天独厚的“资本”,那就是她的美貌。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开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场,并立即成为那些公子哥儿、阔老阔少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她结识了不少男友,也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后来又同一位非常阔绰的时髦青年同居了一个时期。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的德·格拉蒙公爵,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还曾一度出任外交大臣。虽然这位花花公子当时的地位尚未如此显赫,但他已经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正是靠着他以及像他这样一类人物的“提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大踏步地跨进了巴黎的上流社会,并很快地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贵族、百万富翁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争先恐后地为她一掷千金,提供豪华住所,购买各色珠宝,并满足她的一切欲望。而她则来者不拒,巧为周旋,以她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她不仅彻底摆脱了穷困,而且似乎也同贫贱的往昔一刀两断了,她改换了名字,昔日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变成了如今的玛丽·杜普莱西。

玛丽·杜普莱西无疑是一位天资出众、聪颖过人的姑娘,她不仅具有艳丽的姿容和轻盈的体态,而且风度雍容大方,谈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触过的人,都惊奇地发现她在社交场合里始终表现得仪态庄重,对应机敏,从未流露出丝毫的庸俗和浮夸。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场上的其他女性相比,玛丽·杜普莱西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她在同客人们谈古论今,点评某些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表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这样一个出身贫寒、从未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的风尘女子,何以会具有如此端庄凝重的气质和不同凡俗的教养?这个答案直到玛丽去世以后才为人们所发现。人们在清理她的财产时看到她的书房里摆满了诸如拉伯雷、莫里哀、卢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马、拉马丁、缪塞以及塞万提斯、拜伦、司各特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见玛丽·杜普莱西是一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姑娘。倘若命运为她提供某种机遇的话,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个颇有出息,颇有成就的新女性的。这也多少能够说明为什么当时法国的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心仰慕她,并千方百计地设法同她交往,这些人在玛丽死后还写下了许多纪念的文章,其中充满了对她的赞美和怀念。可见,在玛丽·杜普莱西身上的确具有某种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那些仅仅脸蛋漂亮的姑娘难以具备的。

但是玛丽·杜普莱西不过是一个风尘女子,她有过许多情人,其中有两个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俄国老人德·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他是一位老外交官,曾经做过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据说他之所以喜欢玛丽是因为后者很像他的一个去世不久的女儿,他是以父亲待女儿的深情去爱玛丽·杜普莱西的。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位伯爵是一位情场老手,他“爱”玛丽当然是为了她美貌。玛丽在巴黎豪华住宅区玛德莱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这位老外交官为她购置的,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玛丽过着贵妇人一般的奢华生活,她每天的大笔大笔的开销也大都是由这位老人支付的。另一个是一位年轻人,也是一位贵族,名叫德· 贝雷戈伯爵,他也许是玛丽·杜普莱西生前最后一位关系密切的男友。他不仅成为玛丽的情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为妻。一八四六年年初,他们两人一起前往伦敦,在那里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们的婚礼却迟迟没有举行。这可能是因为玛丽·杜普莱西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由于玛丽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里,像玛丽这种出身卑微的“下贱女人”是不可能跨进贵族的家门,成为这类高贵门第中的家庭成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不久,关系便逐渐疏远了,但仍然保持往来。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他们的婚约似乎也没有解除。

由于童年时代艰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后纵情声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昼夜地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玛丽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结核,经常发烧、咳嗽、吐血,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常常咯血不止。按照玛丽当时的经济条件,如果她对自己能够稍加节制,安心调养,她的健康也许会很快地恢复,至少她的病情可能得到适当的控制。但是她却没有这样做,也许她认为来日无多,应该抓紧时间寻欢作乐,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男人,对待人生;也许她想尽快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意使用各种手段损害自己的健康,所以人们在她的微笑中,常常会发现一丝忧郁的阴影,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总之,她的健康迅速恶化,终于在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不治而亡。她死后,贝雷戈伯爵在蒙马特公墓里为她买下一块地皮,她身后的葬事既简单又冷冷清清,一切事宜都是由贝雷戈伯爵和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两人操办的。一代佳丽,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

下面在这:http://www.psychspace.com/psy/life/movie/cahuanv.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