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鹭江新城:谁能帮帮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4:50
帮我找一篇文章,关于某一学科在18-19世纪的发展史,谢谢

西方近代医学发展史
18世纪的医学

到18世纪,医学家已经解剖了无数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

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于1761年发表《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科学的推测。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这种思想对以后的整个医学领域影响甚大。

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了叩诊。他的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的酒量。后宋,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寻找“病灶”。经过大量经验观察,包括尸体解剖追踪,他创立应用至今的叩诊法。但叩诊法的推广应用,还是19世纪的事。

在17世纪以前,欧洲并无有组织的临床教育,学生到医校学习,只要读书,经过考试及格就可领到毕业证书。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

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布尔哈维成了当时世界有名的临床医学家。布尔哈维充分利用病床教学,他在进行病理解剖之前,尽量给学生提供临床的症候以及这些与病理变化关系的资料,这是以后临床病理讨论会的先驱。

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是18世纪预防医学的一件大事。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

19世纪的医学

19世纪初,细胞学说被提了出来。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19世纪中叶,由于发酵工业的需要,再加上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显微镜的改进,细菌学也随之诞生了。法国人巴斯德开始研究发酵的作用,后研究微生物,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还提出科赫三定律。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19世纪后30年,是细菌学时代,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被发现。巴斯德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并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吞噬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提出了微生物间的对抗和它们变异的论述;20世纪初,发现乳酸菌与病原菌在人肠中相互拮抗,并用乳酸菌制剂来治疗某些肠病。他对早期免疫学作出很大贡献。

19世纪初期,在药理学方面,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例如,1806年由鸦片中提取出吗啡;1819年由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奎宁;至19世纪中叶,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合成成功;19世纪末精制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以后,人们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动物实验为手段,产生了实验药理学。

19世纪,人们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机体,从而逐渐兴起实验生理学。法国的马让迪,德国人弥勒和法国人贝尔纳先后用动物实验对神经和消化等系统进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

由于病理解剖学和细胞病理学的影响,当时的临床医学中特别注意对内脏器官病理变化的研究和诊断,想尽各种方法寻找“病灶”,使诊断方法不断充实,诊断手段和辅助诊断工具不断增多。到19世纪末,检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从直接观察病人转变为研究化验室的检验结果。

发明听诊的是拉埃内克,他是法国病理学家、临床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对于心肺可以听诊的启示。起先他用耳直接听诊,后来制成纸制听诊器,后用木制。他检查了许多病人,研究了用听诊器发现的各种最微小的现象,并进行了许多尸体解剖,把解剖结果与临床现象相对照,从而改进了听诊法。1819年,他发表论文《间接听诊法》,并根据这种新的检查方法用来诊断肺和心脏的疾病。

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装置和光学器具,一系列光学器械相继发明和使用。较早的有德国人赫尔姆霍茨的检眼镜,继之喉镜、膀胱镜、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等先后发明,这丰富了临床内科诊断手段,并使其后体腔内进行治疗成为可能。

由于化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利用化学分析检验方法以检查血液的内容物,大大改进了诊断法。显微镜学的不断进步,促使形态诊断学在临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机体体液和固体部分的组织结构和有形成分,并研究正常和异常排泄物的结构成分。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成就,医生的诊断方法更为丰富。

19世纪之前,外科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问题未得解决,这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发明。19世纪中叶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继被用作全身麻醉药,外科手术能够在无痛情况下施行,这是外科学的一大进步,是外科手术学得以发展的前提。19世纪末又发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续繁杂、副作用多的不足。

创伤手术后的化脓并发症是最麻烦的事,在巴斯德发现病原微生物以前,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塞梅尔魏斯于1847年证明,产褥热的真正原因是手和产科器械带进了感染因素,主张用石灰水洗手。

根据巴斯德的发现,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认为伤口中的腐烂和分解过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进行复杂骨折手术荻得成功,他还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室、手术台、手术部位和伤口。并用复杂的包扎法包扎伤口。防腐法大大地减少了创伤化脓和手术后的死亡率,但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伤口的感染问题。

1886年贝格曼采用热压消毒器进行消毒外科,才标志着真正进入了无菌手术的时代。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进步,如止血钳、止血带以及血管结扎的方法的应用等。

以上几方面的重要成就,为外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

18世纪时预防医学有某些改进,但大多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实施范围也很有限。到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英国于1848年设立卫生总务部,规定一些预防疾病的法令。

之后不久,英国发生霍乱大流行,死亡约六万人。统计资料显示疾病的传染媒介是饮用水,于是采取了适当的预防方法,而逐渐遏止了疫情。

使卫生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人是德国的佩滕科弗,他将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卫生学方面,研究了空气、水、土壤对人体的影响;测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呼吸的意义,并发明了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气和暖气设备。继他之后,研究职业病的劳动卫生学、研究食品工业的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相继产生。

护理工作历史悠久,但从事护理的人长期地位低下,19世纪之前工作条件一直十分恶劣,人员素质差,待遇低。英国的南丁格尔曾在德国学习护理知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护士进行战地救护,收效显著。1860年她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现代早期西方美术史学的理论

--------------------------------------------------------------------------------
一般历史学家将1789-1914年,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视作一个历史发展时期。在本文历史上,这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它为现代欧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上半叶存在和产生的思潮主要有浪漫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早期社会主义以及民族主义,其中浪漫主义居主导地位。浪漫主义作为运动发端于18世纪的最后10年,它是作为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拨思潮而出现的,随后成为欧洲19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文化思潮。

19世纪下半叶是以科学的巨大进步、工业化的浪潮和思想与生活的不断世俗化为显著特征的。这个世纪中叶的10年的思想主流已经反映出这种时代特点。此时的思想潮流主要是对浪漫主义无一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现实主义、实证主义、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无一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宗教的和形而上学的关于自然的阐释的批判,而对于经验的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种思想潮流的拥护者倡导对经验的世界做细致的观察,并致力于科学的精确性。

一 19世纪美术史学的发展概述

19世纪西方美术史学的发展也明显地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的浪漫主义的美术史学可以黑格尔为代表。后期的美术史学情况就复杂得多了。西方美术史学的多向度的发展是在19世纪的晚期。就思想史来说,这一时期的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但美术史学的指导思想可以说主要是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把美术史作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来对待是相当普遍的倾向。其具体表现主要是模仿或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说这一时期的美术史学的发展主流是实证主义的或许并不过分,但是此时还有一种非理性的思潮同样在影响着美术史学,这样的分析才能大致反映出19世纪美术史学比较全面的情况。丹纳、布克哈特和里格尔是19世纪中后期的美术史学的代表。

西方美术史学在19世纪得到繁荣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18世纪思想领域对艺术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为19世纪的美术史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美术史学的发展一方面与美术实践活动相关联,另一方面与人文思想家对艺术问题的研究就几乎成了19世纪美术史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以往的西方思想史的发展中虽然对美术问题有诸多的论述,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多对美术采取轻视甚或反对的态度。这可以柏拉图的观点为代表,后经中世纪的发展,终于形成反艺术的主调。文艺复兴虽然被视为造型艺术的高度发展时期,但这差不多只是实践领域中的情况,美术问题并未引起这一时期思想家的更多关注。瓦萨里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传记》严格说来是一个画家的著作,它主要是由许多感性材料的记录所构成。理论性较强的是三篇前言,虽然它们在西方美术史学的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见,它们从来也没有上升到完整而深入的理论认识的高度。尽管已有部分思想家把美术收入他们的视野,但是从来没有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论述。18世纪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主要表现,一是自17世纪以来的哲学的发展为美术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二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有很多对美术问题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和见解。17世纪的笛卡尔的唯理论学说,洛克的经验主义学说以及18世纪的莱布尼茨的唯理论说,都讨论美术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18世纪中、晚期从哲学角度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更加促动了人们对美术理论的关注。鲍姆嘉能在1750年出版了《美学》,标志着哲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康德于1790年发表的《判断力批判》一书,则预示了其后的以席勒、谢林、哥德和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发展高峰的到来。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特点是哲学家把关于美的问题的讨论看作是他们哲学问题作为认识论上的问题来讨论,并且引起如此之多的思想家以如此之大的力量研究,这种情况在西方艺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思想界这种重心的偏移必然引发出对美术理论的普遍兴趣。莱辛发表了《拉奥孔,或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狄德罗在1766年发表了《画论》,以及从1759-1781年间所写的一系列画评,青年时代的哥德在1773年写了《论德国建筑艺术》一文,还有我们在第二章所讨论的言语克尔曼的论著,都表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承继着18世纪的成就,出现在世纪之交的谢林的《艺术哲学》和出现在19世纪20至30年代的黑格尔《美学》,都对美术的理论建设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在思想界对美术理论日益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影响下,美术史学的兴盛就成为必然的了。
--------------------------------------------------------------------------------
其次,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的,19世纪是历史学高度以达的时期,如果说思想领域的进展和思想趣味的偏移为美术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那么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就使同时期的美术史学具备了外在的发展条件。一方面,历史学为美术史学培训和发展了研究队伍,如布克哈特出自兰克的门下,而里格尔则分别师从兰克的两位高足享利希.冯.济伯尔和乔治.惠芝的学生和爱到影响者马克斯.布丹格尔和特奥多尔.西克尔。另一方面,浪漫主义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们不只是为历史学带来了繁荣,而且也成了美术史学在19世纪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受自然科学影响的实证主义史学对19世纪后期的美术名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解释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自然科学的部分理论成果和为美术史学所吸收,丰富和充实了美术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同时也给予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以启发和依据,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就是一例。另外还有生理学、心理学、也都对美术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考古学在18、19世纪的不断成熟,对于19世纪的美术史学的发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考古学在17世纪开始成为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在18世纪20年代的法国,伯尔拿.得.蒙福孔(1655-1741)出版了《古代遗物说明》,这部书"附有1120张巨大铜版画,还有成千幅较小的插图,共计15大本,……在这部巨著中,蒙福孔'系统地分类复制了所有在研究宗教、国内习惯、物质生活、军事制度和古代丧礼等方面可能有的古代遗物'"。1在其后的德国人那里,考古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以至于有关意见认为德国的考古学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在这里我们可能不会忘记被称为"考古学之父"文克尔曼,而他的学生亥涅(1729-1812)则于1764年在格丁根大学首次开设考古学课程。在18世纪30至50年代,庞贝和海格利尼姆两座古城被逐渐发掘出来了,此后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接连出现,还是在1833年,德国艺术史学者希尔特(1795-1839)就不无自豪地这样写到:"在最近50年中,任何时代都不像我们的时代这样蓬蓬勃勃,这样幸运,因为在我们的时代,材料发现了,增加了,各处都有大批珍藏品可供研究者利用。"2到19世纪中期以后考古学的进展更加引人瞩目,这一切毫无疑问地为美术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通过上述对于这些原因的分析,可以见出美术史学再也不可能单纯是一个学科的问题了,它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了,哲学、美学、美术批评、社会学、史学、考古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理论都为美术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养料。这种愈加复杂化的情况,也会使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可能要更经常地涉及到美术史研究以外的一些学科的理论。

二、19世纪前期的美术史学

在分析哲学和美学情势的时候,克罗齐写到:

从18世纪最后25年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思想的作品尽管含有一些使其逊色的错误……但就其整体而言,是颇堪重视的,它们理所当然地在欧洲思想的一般历史中和在美学的特殊历史中占据第一位,而使其他民族的哲学退居第二位、第三位和不重要的地位。3

我们把这个评语可以直接应用于19世纪的美术史学,也就是说德国在西方美术史学研究中居重要地位。

19世纪初期有影响的美术史家可以德国的希尔特、瑞士的迈约和吕莫尔为代表。希尔特(1759-1839)著有《古代建筑史》和《古代造型艺术史》。希尔特非常注重考古学资料,正是在对考古学所获得的成果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他得出了独到的见解:

……因此(由于希尔特在罗马研究的结果),我的见解就同我的前辈文克尔曼和莱辛发生冲突,也和我的同代人赫尔德和哥德发生冲突。他们认为,客观美是古代艺术的原则。相反,我却提请人们注意这些不朽的作品,用一望而知的证据证明这些不朽作品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姿容,既有最美的,也有最普通的,甚至有丑的,而表情的再现也总是符合性格的动机。因此,我认为古代艺术的原则是不容客观美和表情的柔和(Milderung),而只是富于个性的意蕴,即特征,不管所牵涉的是神和英雄的理想形象,还是任何卑贱的或普通的对象。4

希尔特是美学中特征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段话就反映了他的这一观点。所谓特征说主要是针对观念说的美学观点的。文克尔曼主要强调美的理想和观念,反对表现,受此影响而形成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就最终演变成为缺乏情感和激情的冷冰冰的、苍白的和单调的艺术形式。希尔特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对这样一种方向的反拨。
--------------------------------------------------------------------------------
他认为美在特征(Charakteristische),5特征就是"形式、运动、姿态、仪容、表现、地方色彩、光和影、浓淡对照、及体态所由分辨的那种确定的个性,这样的分辨当然要按照所选事物的具体条件?quot;6希尔特与哥德虽然同被视为特征说的代表有物,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哥德没有希尔特走得那么远,也就是说哥德把美的观念和理想的成分看得要比希尔特重一些。希尔特的这一观点为重新认识哥特艺术和其他多种风格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依据,这对于浪漫主义的美术史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希尔特在《古代建筑艺术史》对建筑的起源以及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作了论述。他认为建筑的最早起源形式是木料建筑,并对埃及金字塔、古外套膜、罗马哥特建筑、庙宇、纪念性建筑均有论及。希尔特还在其他的论文中特别对柱子的建筑形式和功用以及罗马圆顶建筑的起源和流变作了考察。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曾经指出希尔特所使用?quot;流行的研究方法是找出一种抽象的简单规律来解释假定已经发现到的具体事实"。7这种方法与理性主义的风格有所区别,因为希尔特掌握着相当数量的考古学所发现的资料。

迈约不只是艺术史家,而且首先是一个画家他还与希尔特一样,游历了许多的古迹,因而既有可能对艺术有比较深刻的体验。而且对于艺术史资料也相当的熟悉。迈约和希尔特都是《季节女神》的撰稿人,他们利用这个机会都发表了各自的美学观点。但是他们的美学观点并不相同。黑格尔归纳说他们的问题分歧处在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相比较地说,希尔特较为注重形式,而迈约既比较注重意蕴,也就是内容,同时也对形式表示了关注,因而他被认为是在希尔特和哥德之间的调和者。8迈约在审美趣味上接受了文克尔曼的观点,如他在分析希腊雕刻时认为,最早的雕刻作品是以木料制作的,他引证说,菲迪亚斯的作品就是明诺娃女神像的大部分是用木料镶金,只有手、脚和头部才是以大理石制成。这些最初的木雕刻敷以鲜艳的色彩,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或曰审美趣味)的提高,"雕刻也就日益抛弃本来对它不合适的色彩和华丽,出于明智的考虑,它只用光与阴影,以求使观众得到更高的温润、静穆、明晰和愉快的印象"9。迈约分析到,当审美趣味由宏伟转向秀美时,大理石就成为更加合适的媒介,这是因为"由于表面透明,利于产生柔和的轮廓,其中衔接曲折都很轻微委婉。此外,精妙圆润的艺术风格在石头的淡白色上比在最优质的青铜上也显得更清楚,青铜质愈美,色愈青,色泽和返光也就愈强烈,容易破坏静穆的风味"。10迈约的美术史著作是《希腊造型艺术史》。

吕莫尔(1785-1843)比起希尔特来,他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为激进。他坚决反对艺术高于自然的说法。黑格尔认为吕莫尔是从艺术实践(主要指对艺术资料的考察)出发,因而对美的理念的理解不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的。但是黑格尔赞同吕莫尔对概念化的艺术的攻击。虽然吕莫尔对美的理念理解得过于简单,但是对文克尔曼把美和艺术加以固定化和概念化所造成的影响是有相当强的针对性的。他写到:

近60年来的文艺理论都在忙于设法证明:艺术的唯一的或是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要在创造个别形象方面胜过自然造化,造出现实事物所没有的形式,这些形式摹仿自然造化却比自然造化所成就的更美,好像是自然不懂得怎样把事物造得更美些,要凡人来弥补这个缺陷。

他主张艺术家放弃巨人似的意图,不要妄想对自然形式加以提高、美术或是其他类似举动,像许多艺术理论著作带头虚荣心所常提到那一套。11
--------------------------------------------------------------------------------
黑格尔对吕莫尔的观点是有保留的,但是他认为:"如果摹仿上述古代艺术的理想形式和抛弃正确的自然形式,导致虚伪空洞的抽象化,吕莫尔那样尖锐地攻击它,当然就是正确的。"12吕莫尔的美学观属于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美术史学家的美学观。黑格尔讲,对待美有两个方面的看法,一方面是否定艺术能够产生美,认为艺术是不能超过自然美的;另一方面则认为艺术应该高于自然美,也就是说,"艺术应该寻求另一种形式和表现方式,比在现实中原已存在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更理想。就这一点看,前文提到的吕莫尔先生的争论是特别重要的。有一派人把理想老是挂在口头上,以高傲的姿态鄙视平凡的自然,而吕莫尔先生却相反,他以同样高傲的姿态咒骂理念和理想。"13黑格尔对吕莫尔的这一评价是相当的敏锐和及时的,因为吕莫尔的观点反映出一个新的时代的审美观念。在这种美学观的指导下,吕莫尔主张画家应该把意大利和荷兰的艺术奉为楷模。吕莫尔对拜占廷风格的绘画艺术和意大利人作了比较,对两种风格的艺术特点作了如下的分析:

对于〔属于拜占廷区域的〕希腊人,看到可怕的肉体痛苦是件寻常事,所以他们设想基督的全身重量都悬在十字架上,下身肿胀,挨过打的双膝弯向左方,头下垂,在和死亡的痛苦进行挣扎。所以他拉的题材就是肉体痛苦本身。意大利人则不然,在他们较古老的纪念坊上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圣母抱圣婴和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人都极少出现,但是他却经常把救世主的形象画成在十字架上挺直地挂着看起来像是要表现精神胜利的意思,不像希腊画家们所表现的是肉体的死亡。这种构思方式较高尚,这是无可否认的,它很早就出现在西方条件较有利的绘画体系里。14

这种对于精神的如此具体的分析和体验,在瓦萨里和文克尔曼那里都是没有的。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虽然吕莫尔反对理念或理想,但是这里所体现出来的仍然是有一种艺术加工的存在,并且吕莫尔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以一种观念来取代另一种观念。再说得白一点,也就是浪漫主义的审美选择对理性主义的审美选择的取代。

吕莫尔还对风格作了界定。他认为风格是"一种逐渐形成习惯的对于题材的内在要求的适应,用这种适应,雕刻家雕成他的雕刻形象,画家画成他怕绘画形象"15。吕莫尔在此限定的主要是物质媒介,适合一种物质媒介的题材就不能或不适合用其他的物质媒介表现。所以他以为不能把一个种类的艺术风格规律应用到另一个种类的艺术之中,他指责丢勒(1741-1528)的绘画作品就是"按照雕刻的原则来构思和完成的"。这种意见实际上也反映着吕莫尔对理性主义的艺术观所造成的影响的反感,绘画不能摹仿雕刻作品,这似乎不是什么发现的发现就构成了对文克尔曼理念的批判。
--------------------------------------------------------------------------------
吕莫尔对意大利美术发展趋向的见解也是受到他的美学观念的影响的。他认为美术的发是发展是由概念性转到自然性,由对神的表现转向世俗的人或生活的表现。发现了这一点后,他以为乔托只是代表了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方式方面的一个转折点,在这方面乔托有其重要的一面,但是他反对再做进一步的拔高。他指出在世俗化和自然化的过程中,乔托还仅仅是处于一个十分初级的阶段,因此,他写到:"在这种情况下,我真不理解何以有些人竟竭力宣扬觉陀〔即乔托〕的方向和作品成就标志着近代艺术的最崇高的方面"。黑格尔对吕莫尔的一段评价间接反映出吕莫尔的美术史学观及其成就:

在绘画把宗教的意蕴体现于人的形象和面貌中的热烈表情的生动形式这一发展过程中,按照吕慕尔〔即吕莫尔〕的意见,有两方面特别重要,一方面是一切形状都逐渐画得丰满,另一方面是"对人的面貌以及其各总部分的分布和协调中的秀美以及意义的最多种多样的深浅层次所进行的日益深入的研究。"17

--------------------------------------------------------------------------------
吕莫尔把完成这两方面重任的角色分别安排给了马萨乔和安吉利科(1387-1455):"玛煞契阿〔即马萨乔〕所着手研究的是明暗关系,把形状画得滚圆的技巧以及群像的分而协调;杰里柯〔即安吉利科〕所探索的则是内心世界的联系以及人的面貌特征的内在意义,他是第一个掘开这个宝藏的人。"(同上)黑格尔还根据吕莫尔的意见总结出了这两个方面以外的第三个方面,即题材范围的扩大。虽然以宗教为内容,但是世俗精神多了。"纵使宗教的精神内容仍然是基础,宗教虔诚的表现却不再是孑然孤立的,而是和现实世俗各部门的较丰富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了。"18吕莫尔说:

题材的范围转向另一方面扩充……所有的画家们都忙于描绘一些近代圣徒生平中的转变,从他们早期的世俗生活,宗教意识的突然醒觉,虔诚和苦行生活的开始,以及他们生平中所现的奇迹,特别是他们死后的奇迹,在对这方面的描绘中,活人的表情起无形可见的创造奇迹的力量要占较大的比重,这是符合当时艺术外在条件的。19

此处所谓的"外在条件",主要是指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黑格尔对之有以下的解说:

一般市民在他们的职业活动中或工商业事务中所抱的欢乐的强有力的自己的精神,他们的自由,男子汉的勇气,爱国心,他们在欢乐的现实生活中所感到的幸福,这种对自己的道德风尚和生活谐趣的新觉醒的喜悦,这种内在精神和外在形状两方面都达到的跟现实的和解,现在都要进入艺术的构思和表现的领域,在其中发生效能了。20

我们可以看到,这大概是自瓦萨里以来最早的从社会环境因素对文艺复兴美术的分析。这种分析观点的出现,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理论是分不开的。瓦萨里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阐释大多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入手,虽然对社会因素作了一些思考,但是并未形成自觉的和有系统的理论分析。在这一点上,吕莫尔要成功得多。

吕莫尔被认为是"第一个着手将历史资料考证和文献研究的新方法系统地运用到艺术史中"的艺术史家,并且"这种历史的研究活动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中断过"。21此处,吕莫尔还是最早翻译瓦萨里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传记》者,但这是在他的《意大利研究》中的基础上加以了改写的编译。尽管他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意大利艺术的风格发展问题,但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定美学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他利用文献学资料对美术作品加以评定,还从复制品中分辨原作,并认为原作可以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方面。吕莫尔在运用经验性的方法对视觉艺术的研究被认为是艺术史编纂史中的里程碑。从德国艺术史家约翰.达维德.帕萨万特(1787-1861)到阿道夫.戈尔德施米特(1863-1944)都接受了他的影响。

需要略加交待的是,以上三位艺术史家的著作和理论是黑格尔在其《美学》一著中论及造型艺术时的主要被参考对象。他们在黑格尔关于建筑、雕刻和绘画三个种类的造型艺术理论中各占一重要的地位,尽管吕莫尔也讨论雕刻。
--------------------------------------------------------------------------------
三 19世纪中后期及20世纪初的美术史学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10年这一时期内,西方美术史学的发展是十分惊人的,这是西方美术史学开始繁荣的早期阶段。其主要表现是研究队伍的扩大和研究方式的多样化。此外,大量的哲学、美学、史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理论被尝试性地并且常常也是十分有效地应用于美术史的研究,这也是这一时期美术史学的一个特点。19世纪的西方美术史学已经显出资料源与非资料源美术史研究的区别。这一时期的非资料源美术史研究主要有辩证发展论、进化论、形式主义、社会学、心理学等,资料源美术史研究主要有图像志、传记研究、文献这二者之间的区分非但不是十分清晰,而且更经常的是相互的融合。道理非常简单,这就是任何的理论必须贯彻到具体的史料研究方式也必然在其根本处有一种主要观点予以支撑,甚至一种研究方式本身就说明了一种观点,如文献资料的研究方式本身在就体现着实证主义的精神。鉴于此因,我们在下面的介绍中对这两个方面不再予以严格区分,而是按照出现的大体年代予以综合介绍。
首先谈理论方面的情况。这里需要做两点说明:一、黑格尔是辩证发展论的代表人物,我们在本章的后面专门予以讨论。二、基于连贯性的考虑,我们把在本世纪已经处于萌芽状态的形式主义、社会学和精神分析的美术史研究仅作简略的介绍,详尽情况我们将放到它们的成熟和繁荣阶段再予论述,也主浊把它们集中在第三章。下面我们先将本阶段艺术史的主要研究倾向作一个大概的介绍。

1、 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进化的观念是早就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理论,这种进化论所包含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类和文化看成是有产生、兴盛和衰落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的有机生长物,瓦萨里就是把文艺复兴以前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发展史做了这样的比拟。但是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进化理论,不包含更多的科学成分。达尔文(1809-1882)的进化论是基于经验主义的观察之上的、包含了更多的生物科学因素的、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的理论。变异、遗传、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其核心内容。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后,达尔文本人以及其追随者即将进化论用于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人本身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是由初级的非人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就成为这种研究理论的基本观点。德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戈特弗里德.森珀(1830-1879)是第一个把达尔文进化论应用到艺术史研究中的人。《工艺和建筑艺术的风格》是一部高度系统化的和作了分类处理的艺术史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森珀仅就建筑和手工艺品作了讨论,而绘画没有包括进去。他把艺术设想成生物有机体,在十分遥远的过去开始出现,而进?quot;现在"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森珀这里,艺术史就是一种线性的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他坚持认为风格就像可以被地区、气候、时代和习俗加以改变一样,也可以通过设备和工具而被改变。森珀的方法、唯实论、还有他的唯物论美学观点,在经验主义、发生学和比较学方面影响了相当一批欧洲杰出的美学家和哲学家。22

2、 图像志研究。图像志是在19世纪的欧洲美术史研究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出现与欧洲19世纪晚期的历史科学的崛起有很大关系。具体地说,"图像志是艺术史的一个分支,它关心的是与艺术作品的形式相对的作品的题材或意义。"23也就是说,图像志是针对艺术客体的主题内容的研究,而对图像中的主题、观点和反复出现的题材进行描述和分类,是图像志的主要工作。不管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图像志的任务就是要对一件被给定的艺术作品所显示出来的意义加以辨析。图像志是近现代西方美术史学实力十分雄厚的的一个流派,其周围集结了一批有才华的学者。

波兰艺术史家比亚洛斯托基将图像志分作两类,即"意图性的(或暗示性的)图像志"与"阐释性的图像志"。据此亚洛斯托基解释,所谓"意图性(或暗示性)的图像志"就是"指艺术家、赞助人或同一时代的观看者对视觉符号和图像功能、意义所持的态度"24,这实际上讲的是实践中的图象志,也就是说,是艺术家和观者对艺术作品的题材内容以及象征形式的处理方式或认知方式。然而真正与我们所谈的美术史学的图像志有关的是比亚洛斯托基所谓的"阐释性图像志"。他认为"'解释性图像志'可以被恰当理解为是艺术的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它旨在对艺术再现时行坚定和描述,对艺术作品的内容进行阐释(后一种功能现在被更合适地称为'图像学')。'解释性图像志'是艺术研究中的一门历史学科,而'意图性的或暗示性的图像志'是艺术研究中的一门历史学科,而'意图性的或暗示性的图像志'则是某个时期的总体概观和美学态度的一个成分。"(出处同上)我们此处所讨论的图像志主要是指文献资料中对图像的题材内容所做的描述,至于解释,则应划入我们在下一章关于图像的题材内容所做的描述,至于解释,则应划入我们在下一章关于图像学的讨论中。比亚洛斯托基认为图像志的真正起源是在17世纪,当时考古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乔万尼.皮耶特罗.贝洛里在1672年所写就的《艺术家传记》的导言中特别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容,并在书中对一些绘画作品的内容,并在书中对一些绘画作品做了解释性的描述。早期的古典主考古学对图像志并不特别感兴趣,即使有感兴趣者也把注意力放在肖像上。17、18世纪的一些与图像志有关的重要著作包括雅各.斯蓬的《古典艺术的各种学识》(1679)和G.P.贝洛里《古罗马

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于增强经济科学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
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
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当时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是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儒家贵义贱利,成为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了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平价思想,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中。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

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 ,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西欧各国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

重商主义 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

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纪末以后,在英、法两国出现了不少宣扬重商主义思想的著作。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古典经济学 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布阿吉尔贝尔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他们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业来概括资本主义,用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所著《国富论》一书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他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 。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此外,李嘉图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等等。古典经济学到李嘉图时达到了顶峰,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古典经济学还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较为客观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份。古典经济学员主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庸俗因素。

历史学派 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阶段。以罗雪尔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随着19世纪7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出现了以施穆勒、瓦格纳、布伦塔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因而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

边际效用学派 这是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西欧几个国家的一个庸俗学派,以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为共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地利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帕姆·巴维克等;一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雷托。

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当代经济学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称为“边际主义革命”,即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这个学派运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 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密尔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制度学派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历史学派变种。它的主要代表有范勃伦、康蒙斯、米切尔等。他们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此外,在北欧出现了以维克塞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提出与马歇尔不同的理论体系,强调投资与储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论,在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占有特殊地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学

这里主要指经过所谓“凯恩斯革命”迄至今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 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 ,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通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把它说成是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抨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主要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收益预期、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决定的。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因素交相作用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据此,他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凯恩斯这一理论为根据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一个流派,而且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

新经济自由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20世纪50~60年代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促成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国家干预经济不断引起一系列的新问题,特别是7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挑战。

各种色彩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具有各自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但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和加强自由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是他们的共同立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愈来愈复杂,所研究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泛。不同的流派出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运行的共同目的,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别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课题,又各有侧重地研究不同的经济领域。因而,不仅在理论上彼此有争论,而且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经济学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奠立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总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并把每一部类产品的价值,分解为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所构成。马克思还考察了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以及相应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

经济学学科分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容愈来愈复杂、丰富,专业化程度愈来愈细密;同时,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

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也愈来愈扩展。一方面,从带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经济学中,不断分化出带有应用性和独立的部门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经济学科内部各个分支相互交叉的学科 ,以及经济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学科之间彼此联结的边缘学科。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对分析的精确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出现了研究经济数量的分析和计量方法的学科;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统的历史依据,出现了各种经济史的学科。这样,就在社会科学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门类分支繁多的经济学科体系 。

关于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门类:

理论经济学 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 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它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视野,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其中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又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厂商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收入决定即分配理论等。

经济发展史 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特殊规律的学科。它为总结历史经验和预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学说、政策提供历史背景。

经济史按地域范围划分,有国别经济史(如中国经济史、英国经济史等),地区经济史(如欧洲经济史、拉丁美洲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以世界为整体,研究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按部门或专业来区分,有农业发展史、工业发展史、银行发展史等;按历史分期,有古代经济史、近代经济史、现代经济史之分。关于世界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实际上属于现代经济史范围。经济史如同理论经济学一样,要受研究者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

经济思想史 或称经济学说史。它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及其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所起的影响、所占的历史地位,以及各个人物、各个学派之间的承袭、更替、对立的关系等方面的学科。

经济数量的分析、计量方法 包括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等学科。

经济学家比较注重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自19世纪70年代起,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应用数学推导经济理论,建立数理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理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泛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建立了各种静态的、动态的、微观的宏观的经济模型。与之相联系的一个分支是经济数学,它侧重阐述现代经济分析中运用的各种数学方法,这实际上属于应用数学范围。

应用经济学 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大体上可分为:

以国民经济个别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等;

以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带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计划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货币学、银行学等等;

以地区性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区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等;

以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国际经济学及其分支: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等等;

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企业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学、市场(销售)学等等;

与非经济学科交叉联结的边缘经济学科,如与人口学相交叉的人口经济学;与教育学相交叉的教育经济学;与法学相交叉的经济法学;与生态学相交叉的生态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与社会学相交叉的社会经济学;与自然地理学相交叉的经济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等。

这些边缘经济学科主要研究这些非经济领域发展变化的经济含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律性。

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展、不断充实的。应用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实践,离不开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但它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理论经济学的内容,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因而,除了哲学之外,经济学,特别是作为理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就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成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经济学要联系国家制度、法律等上层建筑,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政治学、法学等要联系所要维护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研究各种国家制度、各种法律等。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学科。

经济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出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是决定一个社会结构的基础 ,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又都有一定的心理动机,并受行为习惯的影响。但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也往往是以一定经济利益的考虑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