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返利源码程序:给我找一些名人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3:42:00
例如名人传记;名人的丰功伟绩、轶闻趣事

“臧姑娘”水饺皇后

文章资讯 品牌加盟 创业服务 论坛问题
故事 经验 点子 案例
1978年 10月 7日,香港的天气有些闷热,乌云密布的天空酝酿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臧健和像以往一样推着小车,带着两个女儿去湾仔码头卖北京水饺。因为怕街上巡逻的警察抓无照小贩,只好让只有4岁的小女儿蓬蓬帮着“放风”,臧健和边卖边吆喝,大女儿在一旁帮她包水饺,这样的生活她和女儿们都已经都很习惯了。

臧健和在忙着卖水饺时,没有注意到旁边卖报纸的小贩抱来一只小狗,蓬蓬非常喜欢小动物,光顾跑去看小狗而忘了自己的“职责”。

这时,巡逻的警察路过这里,发现有小贩正在做生意,便开始围堵。小贩一通乱跑,码头一片混乱。正在开心的和小狗玩的蓬蓬,听见了吵闹声,抬头一看,妈妈被警察抓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她跑到警察身边来,拖着警察的衣角楚楚可怜地央求说:“警察叔叔,你放了我妈妈吧,不是我妈妈的错,是蓬蓬的错,蓬蓬贪玩,不是妈妈的错。”大女儿也在一旁悄悄地哭泣。

蓬蓬的话,让臧健和当场好像被人狠狠地打了一巴掌,锥心刺骨,无地自容。她痛责自己不应该把一个大人都承受不了的压力,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孩子们的身上。

看到哭作一团的母女三人,警察的眼眶湿润了。犹豫了一下,警察轻轻地说:“臧姑娘,你继续做你的生意吧。”低沉的声音,好似甘露淋到臧健和的心上。围观的人群对警察的做法拍手叫好,不懂事的蓬蓬破涕为笑地大叫:“妈妈我救了你!”

今天的臧健和虽然已位居亿万富翁的行列,但这一片段至今让她终生难忘。

艰辛岁月

2005年9月6日,臧健和在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接受《中国新时代》独家专访时感慨地说:“我已经3年没有回内地了,因为身体不佳,很多活动都无奈地拒绝了。”她的眼中充满内疚。

虽然回忆很苦,但臧健和每次回忆都似乎有新的感慨。

臧健和原籍山东五莲县许孟镇仁里村,原本在青岛过着幸福生活的她,却因泰国籍的丈夫的离去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1977年,臧健和辞掉了原本安稳的护士工作,带着两个不到10岁的女儿,辞别了青岛的老母亲,满怀希望地去泰国投奔已分离3年的丈夫,谁知重男轻女的婆婆此时已另为丈夫娶妻,并且他们已经生了儿子。

“我从小受的教育和自己的尊严让我无法接受这种一夫多妻的现实,为了我自己,也为了孩子的前途,我只能离开。”臧健和低沉地说。

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辗转到了香港,起初她们租住在一间仅4平方米、没有窗户的小屋里。

初到香港,母女三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她的肩上。为了养家糊口,臧健和一天要干刷碗、打针、洗电车3份工作,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钟头。

“开始的时候我尝试打工,别人做一份工作,我必须要做3份。那时我的语言不通,又对地域不熟悉,所以在香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难。”臧健和平静地说。

偏偏不幸,臧健和在刷碗时被撞伤了腰。

因为腰部受伤同时又被医生查出患有糖尿病,臧健和无法再干体力活儿,社会福利部门告诉她可以享受“公援金”。

正迫切需要帮助的臧健和对此竟然婉言谢绝了,“在很多人眼里,我真是傻透了,明明缺钱花,却不要应该要的钱。我母亲一直教育我:‘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白领钱我自己会失去斗志,孩子也会受影响。”臧健和坚定地说。

只在家休息了13天的臧健和,又开始为了生存而工作。

这一次,臧健和做起了水饺生意。她购置了小木车、火炉子等必要的工具,在香港繁华的湾仔码头边摆起了水饺摊。

凭着山东父老教会她的手艺,臧健和熟练地包起了家乡的水饺,并给自己的水饺冠名为“北京水饺”。

雇不起帮工,她的两个女儿就成了她最好的帮手,10岁的大女儿蓓蓓帮着和面、擀皮,4岁的小女儿篷篷帮着洗碗。来往的行人都对她们投以同情、怜惜的目光。

当时小女儿蓬蓬个头还没有洗碗的木桶高,洗碗时她整个身子都探进桶里了,冬天海风一吹,孩子的两条小胳膊冻得通红,手上裂着口子,但懂事的孩子从不抱怨。

让臧健和一生不忘的尽是那些艰难岁月。

经过不断的努力,臧健和母女们忙碌的小摊慢慢变成了湾仔码头上一道动人的风景。

香港制造:“北京水饺”

说起第一天卖饺子,臧健和说,那天她的心情非常不一般。

当时有几个打网球的年轻人,寻着热气四溢的香味走了过来。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北京水饺”,想尝一尝。

臧健和恭恭敬敬地把水饺端给年轻人,然后全神贯注地看着他们吃。没想到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好吃,每个人都要了第二碗。这让臧健和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从此,她使足了劲卖水饺,早晨五六点就到街市上买菜,回来后花近半天的时间洗菜剁馅,她对水饺的质量要求特别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下午1点钟,一切准备妥当。臧健和就推起小木车走到码头,然后生火包饺子,一直干到深夜。当最后一班渡船停运后,她才收工。

接着她开始收拾卫生、洗刷码头,虽然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但她觉得弄脏了环境对不起社会和他人。

不知不觉中收入渐丰,母女三人的生活基本有了保证。臧健和的两个女儿也先后上了学。这时候在“臧姑娘”的心中,卖水饺已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把女儿培养成才。

这需要很多的钱。

臧健和决心让自己的水饺叫得更响,她的办法是,选用上等的肉、菜和面粉,连洗碗布也是雪白雪白的。为了研制出更符合客人口味的饺子,她一遍遍地尝试推陈出新。

臧健和的宗旨很朴素,就是对待顾客像亲戚朋友,让每个顾客都心满意足。

1985年,臧健和靠积蓄,在香港开了第一家店铺,生意非常火爆。到1987年时,臧健和又把隔壁的店铺租了下来,生意依然非常火爆,每天都会出现排着长队的现象。

让臧健和想不到的事情是,她的第一家店铺还带旺了整整一条街,“然后各种媒体就开始纷纷来采访我,他们都很疑惑,香港是个供大于求的地方,为何臧姑娘的水饺却卖的这么好?我只能告诉他们,因为地方小,地方不够,所以排队的人很多。”回忆当年成功的情景,臧健和激动得紧握着双拳。

“臧姑娘”的水饺好吃,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北京水饺”卖出了名气。各种大小媒体争相报道,慕名前来的顾客越来越多,有时为了吃上“北京水饺”要排一个半钟头的队才能买到。

香港湾仔码头“北京水饺”的名气越来越响,并最终成为香港的名牌产品,连当时的港督府都慕名前来求购。

现在的臧健和会这样说:“那时虽然很累,但心情很高兴,因为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创造新生活

臧健和的事业起步初期经历了两次最重大的转折。

香港的湾仔码头进行改建时,臧健和想改变生意策略扩大经营,但那时她没有太多的资金开铺子,刚巧香港政府要拆迁她所居住的木屋,补偿了她3万多元港币。

这笔资金对臧健和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使她有了扩大经营的条件。

其次,臧健和的表姐介绍她到日本人开的大丸百货公司推销水饺。大丸老板的女儿平常对食品十分挑剔,可她却一口气吃了25只“北京水饺”并大加赞赏,这让大丸老板十分惊奇,因为他女儿从没有吃得如此开心过。

大丸老板问明饺子的来历,就与臧健和有了来往,日本人有自己的生意眼光,他知道连他嘴刁的女儿都喜欢吃的食品,在香港也一定很受欢迎。

他对臧健和说出了想经销饺子的意图时,臧健和实话告诉他,自己是无牌照经营。当时臧健和的想法是,情愿他现在不买水饺,也不愿骗他。

大丸老板笑着对臧健和说,可以使用大丸的包装。只要合作顺利,大丸会把湾仔饺子推广到全香港,甚至推广到全日本去。
www.sooe.cn/Html/33/2006116135035100829.htm

郭台铭

英雄莫问出身低 黑手雄心与天齐

对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著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回顾鸿海成长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不过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1975年,易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打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白手起家目标大 雷厉风行明赏罚

自初创鸿海,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他创造了自己的经营哲学。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国际一流大厂。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世界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装有鸿海的产品。

但光有客户还不行,郭台铭背后依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创业后,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铭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坚持至少工作15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将提高服务客户能力放在首位”是鸿海职工时刻谨记的厂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产业中求得生存发展,郭台铭创造出CMM的运作方式,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郭台铭用人方面的口头禅是:“不管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就是好科技”。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用人唯才,奖惩分明。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技术骨干,郭台铭从不吝啬,给予巨额奖金。近几年每年年末鸿海员工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值都高达数亿元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元。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难怪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因此,虽然鸿海集团近年配股分红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却始终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抓住商机谋发展 大陆投资壮鸿海

虽然鸿海再台湾已经具备了技术能量,但最终得以壮大的根本原因,与郭台铭投资大陆的决策密不可分。1988年,郭台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投资大陆,在深圳成立了广东深圳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在这里,郭台铭找到了他成功的着力点,即得到了丰沛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开始了企业飞速发展的历程。到90年代,富士康依靠前期积累的力量,在深圳和昆山分别设立了科技工业园。如今,鸿海在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专业生产电脑接插件、精密零组件、机内线缆、精密模具及电脑整机。正是靠着在大陆的投资,郭台铭得以实施“扎根中国,放眼全球”得策略,达成全球最大的电脑整机和零组件生产企业集团及全球个人低价电脑的主要制造基地的经营目标。

2003年10月,郭台铭回到故乡山西,参加富士康企业集团(太原)科技工业园的开工仪式,总投资10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工业园暨鸿富晋精密工业(太原)有限公司,占地1000余亩,首期开发500余亩,预计2004年6月正式投产,成为山西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项目。

正因为大陆是鸿海发展壮大的源泉与凭借,2001年,郭台铭在深圳的富士康公司成立中国共产党支部,这是第一家成立共产党支部的台资企业,其内在的含义不言而喻,“毕竟大陆对郭台铭、对鸿海的发展太重要了”。

科技首富脑清醒 如火如荼谋扩张

郭台铭深知,“一个产业里,做第一名才可以稳定赚钱,第二名有点钱赚,第三名损益打平,第四名随景气沉浮,第五名往后要么等着被收购,要不就是被淘汰出局。”

1999年,郭台铭连续合并了岛内的华升、广宇等企业,不仅开启了内部上下游整合,事业版图也正式从鸿海精密工业单一公司发展成为企业集团,郭台铭也开始跻身岛内大企业家的行列。到20世纪末,鸿海已在欧亚美三大洲设立了60多个海外制造中心及分支机构,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的制造商。近几年,郭台铭的扩张行动更加如火如荼。继成功打人电脑主板与手机生产领域后,他于2000年在捷克设立光通讯事业生产基地,2002年投资创立群创光电公司,进入液晶显示面板制造领域,2003年收购芬兰公司扩大手机机壳生产。现在除了半导体产业外,鸿海的投资几乎遍及岛内高科技明星产业。

郭台铭事业越做越大,他已连续3年被美国《富士比》杂志列为台湾科技首富,鸿海公司产值连续3年稳居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业企业。但他已准备激流勇退,强调2008年58岁时就要退休,而且不打算交棒给郭家人经营。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聚萤读书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

你自己可以去百度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