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运报社大楼:饥饿感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9:34:30

生理学家以前认为饥饿感来自于胃,是由于胃排空后造成的,但后来的实验发现,动物在切除了支配胃的神经后,虽然对饥饿感有所影响但并不消失,即仍具有摄食行为。同时观察到胃被大部分切除的病人,与正常人的饥饿感一样。说明胃对饥饿感没有直接影响,但饥饿时,可引起胃的收缩。人们常说的“饿得胃疼”就是这个道理。那么饥饿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首先在临床上观察到,垂体或下丘脑肿瘤患者中,有人出现拒食或过度进食等症状。这向我们暗示垂体或下丘脑中存在与饥饿或饱感有关的结构。1964年6月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损伤大鼠下丘脑一定区域,动物会出现摄食量明显增加而造成肥胖,测得约40天后其体重达到正常同龄动物的2倍以上。而电刺激该区动物则表现为拒食,证明该区能使动物产生饱感,生理学上称为饱中枢,以同样方法证明下丘脑还存在另一区域,损毁后动物禁食,最终导致饥饿而死亡,而刺激这一区域动物进食量增加,生理学上称之为摄食中枢。食欲是指对某类食物的偏爱或厌恶,是一种心理上的状态,受感官和情绪影响很大,也与习惯或生活经验有关。除下丘脑外,脑的其他区域在食欲形成中也起着主要作用,如破坏杏仁核,动物会丧失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食欲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进食量。
目前认为下丘脑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中的神经细胞对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或脂类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当血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时,通过血液循环被饱中枢感受产生饱感,相反则引起摄食。
胃充胀时,将通过胃内释放的激素和所支配神经,抑制摄食中枢或降低食欲。但在脑的发育还未完全的幼儿期若过度饮食,将提高饱中枢阈值,也就是说这些儿童必须食入比正常儿童多的食物才能产生饱感,这样必然导致幼儿的肥胖。当然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天生饱中枢阈值高,也是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生长发育期间过分抑制饮食而减肥,对身体是极有害的,它容易造成摄食中枢兴奋性的降低,严重时可出现厌食症。

食物的饱足感和食物的体积及重量有关,因此体积愈大的食物愈能产生饱足感。例如:高纤维蔬菜体积较大,比较会有饱足感;再者食物烹调时多加些水,例如煮汤,可以加重重量,也容易产生饱足感。

克服饥饿感的方法如下:

1.三餐多吃些高纤蔬菜就比较不会有饥饿感。

2.三餐都要进食,不要一天只吃二餐或一餐,尤其是不吃早餐,因为一天只吃二餐或一餐的人,二餐间隔太久容易增加饥饿感。

3.每餐进食速度放慢,一餐吃30分钟可以增加饱足感。

饥饿难耐时怎么办?

1.可以吃低热量水果,例如:蕃茄、杏桃、柚子、梨子、葡萄柚等;或蔬菜中之黄瓜、冬瓜、萝卜、竹笋及叶菜类等。

2.可以吃低热量的饼干,例如:高纤苏打饼干,有很多小包装并且标示卡路里的,肚子饿时可选择每小包热量约70卡左右的来当点心吃。

3.其它如蒟蒻、蒟蒻干、代餐条、代餐包等也是很好的解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