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辣椒百度云资源:地球生物是怎么分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0:29:23
要专业的回答!

按目前的分类阶元,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先说界。生物学家将200多万种生物分在5个界中: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处于同一个界中的生物亲缘关系就近,共同点就多。如灵芝和蘑菇、青霉菌都属于真菌界;人和猩猩、狼、蜘蛛等都属于动物界。
可是,每一个界中,生物种数很多,仍然不方便我们认识生物。如植物界中有植物约50万。于是,生物学家再把每一个界分成不同的“门”。如,植物界有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门等;动物界再分成腔肠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等等。其他的界依次类推。毫无疑问,属于同一个门中的生物亲缘关系要比处在同界但不同门的要近。
至于纲,则是在每个门里再分成几个纲。如,脊索动物门里,有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和鱼纲等。现在你可以看到,处在同纲的生物,亲缘又进了,共同点又多了。如人跟猩猩同属哺乳纲,蛇属于爬行纲,这三者的亲缘关系你一看就知。
每个纲中再分目。哺乳纲可分成灵长目、食肉目等。每个“目”中分“科”,每个“科”再分成几个“属”,每个“属”最后分成几个“种”。每一个“种”中生物只有一种,如人种,只有人一种,不存在其他生物。当然,种下面还可以分亚种(植物的,叫品种),如人种中的棕、黑、白、黄四种肤色的人,就是相当于4个亚种。但,只要是同一个“种”的生物,相互间就可交配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比如,斑点狗和西施狗虽属同种不同亚种,所以他们可以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

第一节 生物分类方法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世界第八位,而且我国生物特有性程度较高,特有种超过一万种,如银杏、水杉、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等。

一、人为分类法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生物体的简单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为分类法。该法不能如实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粮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于方便实用,至今在生产栽培和经济利用上仍有重要价值。

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将动物分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和兽部以及人部。

二、自然分类法

用科学的方法从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这种分类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间亲缘关系以及种族发生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所以称之谓自然分类法。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提出一种分类系统,能够准确的解析而又客观地反映生物之间亲缘关系和进化次序。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生物分类学综合运用了形态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学、生态学、孢粉学、地理分布等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也用于分类学的研究。更准确地反映生物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回答者:wudi8333 - 举人 五级 9-25 19:29

--------------------------------------------------------------------------------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是现代分类的基本格局
分类的7个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







根据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关系的亲疏远近
月季与玫瑰为同属
月季与玫瑰,苹果,梨为同科
月季与虎耳草为同目
由此可见,
月季与玫瑰的关系要比月季与虎耳草的关系
更亲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级是

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较低等的等级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彼此的机构特征却越相似
猫 月季
界——动物界 植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被子植物门
纲——哺乳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食肉目 蔷薇目
科——猫科 蔷薇科
属——猫属 蔷薇属
种——猫 月季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和细菌,作为三门分类学,各有其特点;病毒分类则尚未正式采用双名制和阶元系统。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

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著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

林奈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概念,其中六个动物纲是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蠕虫的顺序排列的。拉马克把这个颠倒了的系统拨正过来,从低级到高级列成进化系统。他还把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并沿用至今。

由于林奈的进化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公认,因而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思想才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明确了分类研究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系统成为生物系谱——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种群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水平,改进了种下分类,其要点是以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是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变种这一术语过去用得很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意义很不明确,在动物分类中已废除不用。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以区分居群内部的不连续变体。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单元称为品种。

由于种内、种间变异错综复杂,分类学者对种的划分有时分歧很大。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程度作为划分物种依据而划分的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一,使划分的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者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常使它们比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种类之间历史渊源,以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在分类学派中有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鸟兽是各别起源,并非来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

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苗、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

当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一种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是有纵有横的分类。它没有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在内,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内容庞杂,包括全部原生动物和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回答者:powershield - 魔法师 五级 9-25 19:31

--------------------------------------------------------------------------------

怎样给生物分类?

在生物界,动物家族有100多万种,植物家族有40~50万种,而微生物家族有10多万种,生物家族"人"口众多,常常发生认错,弄混事件。
构成海底花园的一族族珊瑚,美丽的造型,缤纷的色彩,几千年来一直被人误认为是植物,称之为珊瑚花。老中医常称道的冬虫夏草、我们爱吃的蘑菇,也都被习惯地归入植物家族。其实珊瑚花是食肉动物珊瑚虫的骨骼,冬虫夏草和蘑菇则是微生物真菌类的菌丝体。相反,有些看起来像动物的偏偏又是植物。如衣藻,它在水中到处游走,吞吃小虫;毛毡苔不但能捕捉小虫,而且还能鉴别真伪,如果把一小块碎石放在它的叶子上,它不会"搭理",而当你将小碎肉放上去,叶子便声速卷起来,将肉"吞"吃掉,若你想试试它的"胃口",拿大块肉喂它,它就会"消化不良",叶黄枝蔫。如此高超的食肉本领,也难怪人们把它错当成动物。
为了避免混乱,人们想了许多办法给生物进行分类、编号。2000多年前,中国有本叫《尔雅》的古书,谈到了动、植物的分类,把植物分为草、木两类,动物分为虫、鱼、鸟、兽诸类。
18世纪,瑞典一个叫林奈的科学家比较科学地把动植物分门别类,发明了流传至今的双命名法。就是用拉丁文给每一种生物起两个名字:一个是它的属名,一个是它的种名,由这种两个用拉丁文表示的名字,就是这种生物的正式学名。例如:稻的学名是Oryza.Sativa,前面的那个拉丁词是稻的属名,后面是它的种名。
19世纪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不同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分类,认为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养料来提供自身营养的叫"植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养料而必须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生活的叫"动物"。
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和德国的动物学家海克尔按照自然界中生物的亲缘关系的近疏给以分门别类,开创了用系统树来表示生物类群的亲缘关系。1866年海克尔在他的《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根据各类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把各类生物安置在有分枝的树状图表上,用这个树形图表可以简明地表示生物的亲缘关系和类别及进化过程,这个树形图表就叫系统树,也叫进化树。
后来科学家们又定出了生物分类的等级,即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递小,在越是大的分类单位中,生物彼此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在越是小的分类单位中,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即使这样,分类方法还不尽完善。20世纪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科学家采用比较生物体内染色体及染色体上排列的基因顺序的异同,来进行生物分类,这样使生物分类更准确,更科学。这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这项工作目前仍在进行当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一种更先进的生物分类方法将被研究出来。
回答者:pirate_prince - 经理 五级 9-25 19:31

第一节 生物分类方法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世界第八位,而且我国生物特有性程度较高,特有种超过一万种,如银杏、水杉、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等。

一、人为分类法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生物体的简单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为分类法。该法不能如实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粮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于方便实用,至今在生产栽培和经济利用上仍有重要价值。

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将动物分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和兽部以及人部。

二、自然分类法

用科学的方法从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这种分类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间亲缘关系以及种族发生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所以称之谓自然分类法。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提出一种分类系统,能够准确的解析而又客观地反映生物之间亲缘关系和进化次序。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生物分类学综合运用了形态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学、生态学、孢粉学、地理分布等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也用于分类学的研究。更准确地反映生物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回答者:wudi8333 - 举人 五级 9-25 19:29

--------------------------------------------------------------------------------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是现代分类的基本格局
分类的7个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







根据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关系的亲疏远近
月季与玫瑰为同属
月季与玫瑰,苹果,梨为同科
月季与虎耳草为同目
由此可见,
月季与玫瑰的关系要比月季与虎耳草的关系
更亲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级是

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较低等的等级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彼此的机构特征却越相似
猫 月季
界——动物界 植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被子植物门
纲——哺乳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食肉目 蔷薇目
科——猫科 蔷薇科
属——猫属 蔷薇属
种——猫 月季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和细菌,作为三门分类学,各有其特点;病毒分类则尚未正式采用双名制和阶元系统。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

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著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

林奈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概念,其中六个动物纲是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蠕虫的顺序排列的。拉马克把这个颠倒了的系统拨正过来,从低级到高级列成进化系统。他还把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并沿用至今。

由于林奈的进化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公认,因而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思想才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明确了分类研究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系统成为生物系谱——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种群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水平,改进了种下分类,其要点是以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是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变种这一术语过去用得很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意义很不明确,在动物分类中已废除不用。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以区分居群内部的不连续变体。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单元称为品种。

由于种内、种间变异错综复杂,分类学者对种的划分有时分歧很大。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程度作为划分物种依据而划分的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一,使划分的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者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常使它们比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种类之间历史渊源,以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在分类学派中有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鸟兽是各别起源,并非来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

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苗、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

当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一种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是有纵有横的分类。它没有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在内,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内容庞杂,包括全部原生动物和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同意!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