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磅等于多少便士:关于H5N1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6:31:54

禽鸟中的疾病
禽流感是禽鸟中由A型流感病毒菌株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发生。尽管认为所有的禽鸟均易感禽流感病毒,但是很多野生鸟类带有这些病毒却没有明显的受害迹象。
其它鸟类,包括家禽,当感染禽流感病毒时发生疾病。在家禽中,病毒产生两种显然不同的疾病类型 — 一种为常见和轻型,另一种少见但死亡率很高。轻型的疾病迹象可能只是竖起羽毛,产蛋量减少,或呼吸系统有轻微影响。疾病暴发可能非常轻,除非经常检验病毒,否则它们不易被察觉。
相反,第二种和很不常见的高致病型却很易察觉。1878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特点是突然发生严重疾病、迅速蔓延,死亡率可在48小时内达到100%。在这种类型的疾病中,病毒不仅如同轻型病症一样侵犯呼吸道,而且也侵害多个器官和组织。疾病造成大量内出血使其获得 “鸡埃博拉”的名字。
已知流感病毒的所有16 HA (白细胞凝集素)和9 NA (神经氨酸苷酶)均能感染野生水鸟,从而为在野生鸟类中持续不断地循环传播的流感病毒提供了广泛的储主。在野生鸟类中,常规检测几乎总是能发现一些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大多数是无害的。
迄今为止,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均由H5和H7亚型病毒引起。高致病性病毒具有一个信号基因“商标”或标志 — 在HA的切割位置有一组特殊的基本氨基酸 — 这使它们与所有其它禽流感病毒不同并使它们特别具有毒性。
并不是所有的H5和H7亚型病毒菌株均具有高致病性,但是大多数被认为有成为高致病性的可能。最近的研究表明H5和H7低致病性病毒在家禽群中短期传播一段时间之后可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大量的间接证据长期表明,野水鸟将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给家禽,但是不携带或直接传播高致病性病毒。然而,这种情况在最近可能发生了变化:至少有几种迁徙水鸟目前被认为带有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并将其传播给其飞行沿途的新地理区域。
禽流感病毒除了在禽类中具有高度传染性之外,它们也易于通过活禽、人(特别是当鞋和其他衣服被污染之时)、污染的车辆、设备、饲料和圈养笼在农场之间传播。高致病性病毒能够在环境中长期生存,特别是当温度很低的时候。例如,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在鸟粪中能够在低温(4℃)下生存35天。如果温度稍高(37℃),H5N1病毒也能在粪便标本中生存6天。
对于高致病性疾病来说,最重要的控制措施是迅速扑杀所有受染或被接触的禽鸟,妥善处理尸体、隔离和严格消毒农场、以及实施严格的卫生或“生物安全”措施。另外一项重要的控制措施是限制国内或国家之间活禽的交流。对于大量在屋内圈养的禽类、通常处于严格的卫生控制环境中的大型商业农场来说,建议的控制措施后勤工作最为简单。家禽生产系统的控制工作困难得多,在这种系统中,大多数家禽被圈养在整个农村或郊区散在庭院的小型饲养群中。
当扑杀患病家禽 — 控制疾病暴发的第一道防线 — 失败或经证实不可行时,作为一项补充紧急措施,可为高风险地区的家禽接种疫苗,但条件是使用有质量保证的疫苗并严格遵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建议。使用劣质疫苗或与传播的病毒菌株不匹配的疫苗可能加速病毒的突变。劣质动物疫苗可能也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为它们可能使受染禽鸟看起来似乎没病,但却在传播病毒。
除了难以控制之外,在庭院饲养禽类中疾病的暴发增加了人类接触和感染的危险。这些禽鸟在觅食时通常自由行动并经常与野生鸟类混在一起或共用水源。这种情况产生了大量使人类接触病毒的机会,特别是当家禽进入房屋或在不利的气候下被赶进房屋,或当它们进入儿童游玩或睡觉的地方时。贫困加剧了这一问题:在不能浪费主要食物和收入来源的环境里,家庭经常食用死亡或有生病迹象的家禽。这种做法在宰杀、拔毛和为烹煮家禽作准备工作时具有很高的接触病毒风险,但是这种做法很难改变。此外,由于在庭院禽类中家禽的死亡很常见,特别是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家禽主人可能不认为禽类中的死亡或生病迹象是禽流感的信号及向当局报告的原因。这种趋势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农村地区该病的暴发潜伏未被发现达数月之久。经常缺乏对销毁家禽的农民给予补偿进而不利于自发报告疾病暴发的情况,还有可能促使家禽拥有者在宰杀行动期间将其家禽隐藏起来。

候鸟的作用
2005年期间,一条另外和重要的国际传播鸟中病毒的来源首次变得明显,但是对它的了解甚少。科学家们越来越相信,至少目前一些迁徙水鸟携带有高致病性H5N1病毒,有时候它们长距离地飞行,将病毒传给其飞行沿途地区的禽类。如果候鸟的这一新作用在科学上得到证实,它将标志着H5N1型病毒与其自然野生鸟类宿主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2005年中期出现了支持这一变化作用的证据,这一证据自那时起得到加强。2005年4月末在中国中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发生的6 000多只候鸟因感染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而死亡的事件是极不寻常而且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事件之前,野生鸟类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情况罕见,通常作为孤立的病例在禽类疾病暴发飞行距离之内发生。对比禽鸟中各种暴发病毒的科学研究发现,来自近期位于候鸟迁徙路线受染国的病毒几乎与从青海湖死亡候鸟身上提取的病毒相同。从土耳其最初两例致命性的人类病例提取的病毒实际上也与青海湖的病毒相同。

受禽鸟疾病暴发影响的国家
2003年中期在东南亚开始发生且目前已传播至欧洲一些地区的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的暴发是有记载的规模最大和最严重的暴发。迄今为止,已有9个亚洲国家报告了疾病暴发(按报告顺序列示):韩国、越南、日本、泰国、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和马来西亚。其中,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已经控制了暴发,目前被视为无疫情。在亚洲其它地方,该病毒已在几个最初受染的国家中流行。
2005年7月末,该病毒超出其原先在亚洲的聚集点,使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邻近地区的禽类和野生鸟类受染。几乎在同时,蒙古报告在野生鸟类中发现了高致病性病毒。2005年10月,土耳其、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也报告了病毒的出现。2005年12月初,乌克兰报告了其在家禽中的首次暴发。大多数的这些新暴发均被迅速发现和报告。然而,预计该病毒将沿野生水鸟的迁徙路线进一步传播。而且,鸟类的迁徙是反复发生的事情。位于来自中亚的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国家可能面临着病毒向家禽群体传播或反复传播的持续风险。
在目前的形势之前,禽类中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事件罕见。不算目前因H5N1型病毒所致的暴发,自1959年以来全球只记载了20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其中,14起发生在过去10年中。大多数显示出有限的地理扩散,有几起仅限于一个农场或一群禽鸟,只有一起在国际上传播。所有较大型的暴发均对农业部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且难以控制。

人患疾病
历史和流行病学。流感病毒一般具有很高的非特种性,即侵犯一个物种(人类、某些种类的禽鸟、猪、马和海豹)的病毒“忠实于”该物种,仅在罕见的情况下超越范围使其它物种受染。自1959年以来,人类感染一种禽流感的病例只记载了10起。在上百种A型禽流感病毒菌株中,已知只有4种使人类受染,即H5N1、H7N3、H7N7和H9N2型。一般情况下,感染这些病毒的人只有轻微症状,重症很少,而只有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显然是个例外。
流行于禽类中的所有流感病毒中,H5N1型病毒之所以在目前引起对人类健康的极大关注是出于两个主要原因。第一,H5N1型病毒至今已造成患有非常严重疾病的最多人类病例,并造成最多的死亡。它跨越了物种屏障,在最近几年至少有三次感染人类:1997年在香港(18人患病,6人死亡)、2003年在香港(2人患病,1人死亡)以及于2003年12月开始并于2004年1月首次得到确认的最近的暴发。
第二个对人类健康更为关注的影响是,如果H5N1型病毒获得足够的机会,它将具备为发起另一场流感大流行所需的特点。这一病毒已具备了除在人类中有效和持续传播的能力之外的发起一场大流行的所有必备条件。虽然H5N1型目前是最令人关注的病毒,但是已知感染人类的其它禽流感病毒引起一场大流行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病毒可通过两种主要机制提高其在人中的传播能力。第一种是发生“重新排列组合”,在一个人或猪合并感染期间,人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材料互换。重新排列组合可能产生一种全面传播大流行的病毒,显示迹象是病例突然增多并具有爆炸性传播速度。
第二个机制是一个更加渐进的适应性突变过程,借此,在随后人类感染的过程中,病毒增加了对人类细胞的结合。适应性突变的发生表现为起初有少量人类病例显示出人间传播的迹象,这种情况如果得到及早发现,可能给全球留有一些时间采取防御行动。
首次有记载的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H5N1型病毒人类感染暴发期间,有18例人类病例正好与在家禽农场和活动物市场由实质上同一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同时发生。对人类病例的广泛研究确认,与病禽的直接接触是感染的来源。在病人的家庭成员和社会交往人员、对其提供护理的卫生工作人员以及禽类屠宰人员中开展的调查发现病毒在人间的传播迹象即便是有,也非常有限。在迅速销毁(3天内)香港约为150万只所有家禽以后,人类的感染停止发生。一些专家认为那场猛烈的行动可能扭转了一次流感的大流行。
迄今的所有证据表明,与死禽或病禽密切接触是人类感染H5N1型病毒的主要原因。确定的特别危险行为包括宰杀、拔毛、以及为食用受染禽类进行准备工作。在少数情况下,当儿童在家禽经常自由活动的场所玩耍时接触鸡粪被认为是感染的原因。在丢弃受染死禽的尸体或被受染鸭子或其它禽类粪便污染的水体中游泳可能是另一个接触渠道。在一些情况下,调查不能判明具有说服力的接触来源,这表明一些涉及病毒污染的尚不知晓的环境因素可能与少数病例有关。提出的一些解释包括准家养禽类(例如鸽子)所起的作用,或使用未经处理的禽类粪便作为肥料。
目前,H5N1型禽流感仍在很大程度上是禽类的一种疾病。物种屏障具有很大意义:病毒不易跨越禽类传给人类。尽管自2003年中期以来在广大的地理区域内有成千上万的禽类感染,但是经实验室确证的人类病例还不到200例。出于尚不知晓的原因,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圈养小型禽群的农村和郊区的家庭中。也是出于尚不得知的原因,在认为高风险的人群中,例如商业性家禽从业者、活家禽市场的工作人员、屠宰人员、兽医以及未适当配置防护装备看护病人的卫生工作人员中发现的病例极少。对于病例都集中于原先健康的儿童和青年的问题也缺乏解释。急需开展研究,以便更好地详细说明接触的情况、行为,以及可能增强人类感染可能性的基因或免疫方面的因素。
对可能病例的评估。 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开展的对最近确认的人类病例的调查确定直接接触受染禽类是最可能的感染源。在评估可能的病例时,对于显示出类流感疾病的病源,特别是有发烧和下呼吸道症状,而且曾经在被确认发生过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的地区密切接触过禽类的人,在临床上应对他们提高警戒程度。接触可能曾被受染禽类粪便污染的环境,尽管并不常见,却是人类感染的第二个来源。迄今为止,不是所有的人类病例均起源于接触死亡或明显有病的家禽。2005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养殖鸭群可排泄大量的高致病性病毒却看不出患病的迹象。一个曾在受染国食用家禽的人,只要食品经过透彻烹煮,而未参与食品制备,则不存在风险。由于目前没有在任何地方发现病毒在人间有效地传播,因此,如果旅行者不访问活的或“活”家禽市场、农场或其它可能发生病禽接触环境的地方,他只是前往正在暴发禽类或存在人类病例的一个国家,也不会增加感染危险。
临床特点。感染H5N1型病毒发病的很多患者的病程不同寻常地快速发展,迅速衰竭,致死率很高。如同大多数新出现的疾病一样,对人类H5N1型流感知之甚少。1997年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目前的暴发开始描绘了这一疾病的临床特点,但是尚需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此外,如果这种病毒具有迅速变异和不可预知的倾向,目前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普通季节性流感的潜伏期大约为2至3天,而H5N1型禽流感的潜伏期比它要长。目前对H5N1型感染所具有的资料表明潜伏期为2至8天,也可能长达17天。然而,对病毒多次接触的可能性难以精确地判明潜伏期。世卫组织目前建议采用7天的潜伏期进行现场调查和监督病人的接触。
初期症状包括高烧,通常在38℃度以上,以及类流感的症状。一些病人的早期症状还报告有腹泻、呕吐、小腹疼痛、胸疼和鼻子与牙龈出血。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相比,无血的水性腹泻似乎在H5N1型禽流感患者中更多见。然而,临床症状可能包括的范围更广,而且不是所有的确诊病人均伴有呼吸症状。越南南部的两个病人的临床症状是急性脑炎;任何一个病人均未出现呼吸症状。泰国的另一个病人出现发烧和腹泻,但是没有呼吸道症状。所有这3个病人均有最近直接接触受染家禽的历史。
很多病人的一个特点是患病早期下呼吸道出现症状。很多病人在第一次进行治疗时即出现下呼吸道症状。目前的迹象表明,在出现第一次症状之后的大约5天内出现呼吸困难。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以及在吸气时发出声响。痰液情况不一,有时带血。最近,在土耳其观察到血样呼吸道分泌物,几乎所有病人均发展为肺炎。在香港暴发该病期间,所有重症病人均具有原发性病毒肺炎,而且抗菌素对其不起作用。最近暴发中有限的病人资料显示在H5N1型病毒感染中出现原发性病毒肺炎,通常没有细菌性上部感染的微生物迹象。土耳其的诊所也报告了肺炎是重症病例一个持续的特点;如同其它地方一样,这些病人对抗菌素的治疗不产生反应。
在感染H5N1型病毒的病人中,临床症状迅速恶化。在泰国,从发病到发生急性呼吸道窘迫大约为6天,幅度为4至13天。在土耳其的重症病例中,临床医师观察到症状开始之后的3到5天出现呼吸衰竭。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多器官功能紊乱。常见的实验室异常包括白血球(主要是淋巴球)减少,轻度至中度的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以及一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情况。
有限的证据表明,一些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奥斯他韦(商业上称为达菲)如果在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服用可缩短病毒复制时间并提高生存的期望。然而,在土耳其该病暴发之前,大多数病人到发现和治疗均为疾病晚期。因此,有关奥斯他韦疗效的临床数据有限。此外,奥斯他韦和其它抗病毒药物是为治疗和预防季节性流感而研制,这种流感是病毒复制持续时间不太长的一种不太严重的疾病。必须紧急审议有关H5N1型禽流感使用的最佳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以及在儿童中使用的建议,世卫组织目前正在开展这项工作。
应尽快对疑似病例使用奥斯他韦(最好在症状出现之后的48小时内),以便尽可能发挥它的疗效。然而,鉴于H5N1型感染目前极高的死亡率以及该病所显示的病毒复制期的延长,也应考虑对病程较晚时出现症状的病人使用该药。
在生产厂家网址上的产品信息中可查询目前建议的治疗流感使用奥斯他韦的剂量。治疗成人和13岁以上青少年流感使用的奥斯他韦建议剂量为每天150毫克,1天两次,每次75毫克,连续服用5天。奥斯他韦不适宜治疗1岁以下的儿童。
由于在H5N1型感染的病例中,病毒复制的持续时间可能延长,临床医师应考虑将没有临床反应病人的治疗持续时间延长为7至10天。在H5N1型病毒重症感染的病例中,临床医师可能需要考虑增加建议的每日剂量或延长治疗的持续时间,同时要注意每天超过300毫克的剂量可能会增加副作用。对所有进行治疗的病人,应考虑连续采集临床标本供随后的化验,以监测病毒含量的变化,评估药物的敏感性和药量。这些标本的采集只有在具备妥善的感染控制措施的情况下进行。
对H5N1型重症病人或具有严重肠胃道症状的病人来说,药物吸收可能被削弱。在处理这些病人时应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在最近的暴发中具有人类病例的国家
迄今为止,7个国家报告了人类病例,大多数在亚洲: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泰国、土耳其和越南。在近期暴发中越南报告的第一例病人于2003年12月出现症状,但是直到2004年1月11日之前未确认为H5N1型感染。泰国于2004年1月23日报告了第一例病例。柬埔寨于2005年2月2日报告了第一例病例。其后报告病例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它于7月21日确诊了首例感染。中国于2005年11月16日报告了首两例病例。土耳其继伊拉克在2006年1月30日报告了其首例病例之后于2006年1月5日确认了首例病例。所有人类病例均与禽类中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的暴发同时发生。迄今为止,越南是受染最严重的国家,病例数目超过90。
总而言之,实验室确认病例的一半以上均为致命性的。人类中的H5N1型禽流感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是必须给以密切注意和研究的严重疾病,特别是因为这一病毒的演变方式可能引发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