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赛达工业园:[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02:39
话题作文是什么?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就是给定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写作文,体裁不限,什么都可以写,标题也是自己定的

话题作文:只要不离开这一话题就行,在内容上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像一个自选超市,它所给的话题只是一个思维的逻辑起点,不是论点,也不是论题,学生可以由一个点引出无数条直线,可以由此编故事、发议论、抒感情;在形式上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它规定自选文体,甚至写诗歌也可以。然而,它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是不说真话、胡思乱想、陷入迷信、抄袭、押题等。

http://edu.sina.com.cn/l/2002-04-29/23751.html
---------------------------------
话题作文的训练及应试策略

周俊国

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考作文中的热点问题,话题作文这一形式在全国各省市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中占的比例一年大似一年,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所占比例超过80%,大有独领风骚之势。究其原因,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多向性是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的主要原因。纵观近年内的中考作文,确实让很
多的考生在试卷上张扬个性、展示才情、放飞想象、纵横驰聘,写出了很新很美的文字,出现了一定比例的高分现象。但冷静思考,二类卷、三类卷所占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考生中倾向性的应试失误,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年年岁岁“话”相似,岁岁年年“病”亦同,个中原因,笔者以为是教师在话题作文的训练及应试指导的方略上不到位,没有走出话题作文训练的误区。那么,话题作文的训练和应试准备着重从哪儿入手呢?

一、透彻把握考题的信息,在准确定位上花气力

话题作文虽说降低了审题要求,内容和范围也相对宽泛,但并非不需审题,并非可以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如果忽视了对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求,就迈错了作文的第一步,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把握考题中隐含的重要信息,是保证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例如,2003年浙江省话题作文“沟通”的提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墙,推倒了就是桥”,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就不能准确地把握住预设话题的内涵与外延及正确的思维路径,只有在把握理解了“墙”,“桥”的比喻义和“推倒”的语境义,才能准确定位出“写什么”, 2003年江苏泰州市考题是材料+话题的形式,试题提供了杜鲁门母亲的一则小故事,话题“同样自豪”,这则原材料就有隐含的重要信息,对题旨范围和思路进行了限制,如果不抓住或挖掘出杜鲁门的兄弟这个点,放飞联想想象的翅膀,而抓住杜鲁门或杜鲁门的母亲去思维,就有悖于题旨,超出了限制,就会造成定位的偏差。另外,值得重视的是话题作文的提示语中往往有表列举的省略号,有的不止一处,这省略号实质就是话题外延的内容,是学生选材定位的关键之处,正确解读省略号的内容,以省略号前的内容作为定位的参照物,以省略号中最具价值的个人思维作为题材定位的点,才能摆脱思维的束缚,在广阔的空间中实现写作个性化。如果忽略了省略号的解读,势必会流于一般,失去特色。因此,重视审题训练是话题作文应试的第一要着,要提高学生话题作文的应试能力,审题训练非花大气力不可。

二、强化基本能力训练,在打开思路上用功夫

话题作文虽说有“三自”的特征(自己拟题,自选文体, 自定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减少了写作束缚,扩大了学生思维空间,便于学生张扬个性,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但是,若考生因此而忽略了写作准备流程中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则不能提高应试作文的质量,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灵活性的倾向需要考生在应考前的训练中加强针对性。标题的新颖、简洁、巧妙应是拟题训练的追求。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题目是吸引他人(主要是阅卷老师)的眼球的第一道风景,也是自己作文的题眼所在。要使这第一道风景线亮丽起来,拟题训练不可或缺,尽管早就有人提出“忌以话题作标题”,但这几年来,考生的应试作文中,以话题作标题的考生大有人在,这一方面是初中生自已拟题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考前拟题能力的训练不到位。其次,标题与文体的吻合,也是拟题训练的重点。2003年江苏南通与河北襄樊市都曾考过以“兴趣”为话题作文,这样的话题的如果再加上一定的限制,初中生难以写出以“兴趣”为话题的议论文,则以写记叙文为宜。在过去的中考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应试作文文体不分,一会儿是记叙,一会儿又是议论,几种文体杂糅在一起,形成四不象,这样的文章只能是三、四类文了。淡化、自选文体,其初衷是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去凸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不要文体,更不是要不伦不类的文体,写作文体的杂糅往往是考生误解了自选文体造成的。考前训练中,可用同一话题从几个体裁方面去强化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文体的要求。再则,标题与选材的吻合亦是一个重要环节。选材能力的训练在话题作文中的应试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话题作文的目的是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是给考生“松绑”,可是,我们更应看到,话题作文的选材要求并没有降低。近几年中考作文中,篇幅不足的现象已不多见,但倾向性的问题相当明显。例如,不少考生怕篇幅不够,就用提示语或材料来凑,开头引用一段提示语生发开去,结尾又用几句提示语收拢过来,自己所写的内容就空泛、不具体了,这样的文章是不能称之为美文的。另外,空话、套话、大话、废话常见于卷端,导致总体应试质量不高,这也是有悖于话题作文命题者的初衷的。要让考场作文质量提高,在考前的选材训练上就要引导学生强化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当然,为保证大面积丰收,也不能忽略定向思维,要训练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中考在即,时间不宽裕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选取实实在在的材料,选取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细节描写、细腻描写、精彩片断、一瞬间等细小的方面的选材训练。“实”、“小”是选材的不二法门,纵观中考中涌现出的一类文,绝大部分都在“小”字上做足了文章,以“一粒青春痘”、“一杯茶”、 “一盆花”、“一盘象棋”、“一个枕头”、“一张照片”、“一粒进球”为题材的文章很多成了满分作文的座上客。唯其小,才能写得实,写得细。小,可小中见大,通过“小”来折射时代的光辉,反映时代的动脉,感悟人生的真谛,写记叙文如此,写议论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在观点正确鲜明的前提下,选取实事、小事作论据,从正反两方面选论据,又何愁写不出说理充分的美文呢?拟题能力,凸现文体能力,选材能力和审题能力,它们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能力,或单项训练,或整合训练或强化训练,如基本能力训练到位,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就不会“可望而不可即”了。

三、渗透创新训练,在出彩上求突破

近年来,话题作文的一类卷,内容上百花齐放、个性张扬,以新见长,形式上,异彩纷呈:新闻直播,法院审判、焦点访谈、题记、小标题、寓言,都在中考考场上淋漓发挥,他们之所以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喝采,无不是因为他们有出彩之笔。在确保和大面积提高作文应试素质的基础上,渗透一定的写作技巧的训练,是中考作文的求佳之举。要出彩,就要在新字上做文章。立意求新,把握时代脉博,弘扬民族精神;内容求新,言常人所不言,直抒胸臆;形式求新,摒弃“老三段”,以日记体、书信体、回忆录、诊断书等各种新颖形式使人眼目为之一亮,这些极具创意的思维火花,反映了考生的思维素质和才情,说不定会造就一位位未来的学者、作家。为了适应课改,为了提高考生应试水平,创新的活力非渗透不可。但在训练中应该注意,追求立意的新并不等于是对传统精神、常理的反叛,立意新,是想人所未想,是独到见解。如2003年辽宁省以“餐桌”为话题的一份一类卷,抛开了一般考生以人为叙述中心人物的构思,却以“餐桌”本身用拟人化手法作为叙述中的人物,反映了在餐桌上就餐的夫妻俩在抗“非典”中的献身精神,这才称得上立意的新,选材的新,形式的新。选材的新不等于写阴暗面、消极面,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人和事,用心去发现人人心中有,又人人笔下无的素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新的材料不能是克隆出来的,也不应是社会生活的异化,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小亮点。创新也并不等于结构的新奇和语言的生造,精巧的篇章结构要与充实的内容有机地统一,倘若结构形式与内容油水分离,则不能给人以美感。例如,不少考生在习作中用了“题记”的形式,尽管形式上有新意,但题记的内容与文章的题旨风马牛不相及,并没有起到题记应起的作用,甚至有的考生写议论性文章也用了题记,这未免有东施效颦的嫌疑。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但创新并不是猎奇,因此,在渗透创新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让学生立意新而不走极端,选材新而少写阴暗消极面,形式新求“天作主合,浑然天成”而不弄巧成拙。要让学生作文在中考中出彩,还应注意各种关键性训练,具体细腻的各种描写训练应强化,写人写到如见其人,叙事,要细心描写到如身临其境,这样的记叙文才容易出彩。再如:有真情实感往往是衡量考生佳作的重要标准,因而应强化学生流露真情的训练,从一盘棋中去领悟人生哲理,从一个枕头中去抒发母爱崇高的情感,从一杯茶中去感悟世间真情……此外,开头结尾的训练也是人尽皆知的招数。

话题作文的应试,功夫在考场外,不能指望考生灵机一动而有意外收获,也不能因为题海无边而听之任之。只要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进行重点训练,先分解后整合,才可能求得应试能力的提高,获取中考作文的良好成绩。

http://www.gmw.cn/02kaoshi/chuzhong/2004-05/01/content_33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