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教委投诉电话:居高声自远 非是籍秋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9:58:29
说说他的意思

托物寄情 蕴涵深刻——对唐代两首咏蝉诗的对比解读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不少咏蝉的名篇佳作,诗人们往往托蝉言志,借蝉抒情。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便是其中的两则精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首诗的相似之处。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第一、工于比兴。 虞世南是陈隋重臣,入唐以后深受唐太宗称赏和器重,仕途比较平坦,因而他诗中悲凉的调子较少。此时的“蝉”是得志人的象征。《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联中,“垂緌”、“流响”既指蝉的生性高洁,又暗喻自己生性耿直、孤傲狷介的性格特征。此外,“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两句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骆宾王不是宫廷宠臣,而是市井才子,所以他只能将萎靡的声音变为纵情的高唱;骆宾王不是昂步台阁的权贵,而是久历塞漠的士吏,所以他只能将应制的卖笑变成由衷的感叹。《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一联,既是对蝉之深秋苦况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忧愤深广的人生悲歌。
  第二、托物寄情。虞诗热情歌赞了蝉的清高与脱俗。你看,蝉“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简媜《夏之绝句》)。它既没有音乐家的孤傲,也没有演奏者的兴奋,更没有乞讨者的谄媚,有的只是对生命本身的执着。诗中诗人便借蝉的这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内在人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骆诗紧紧围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冤难伸、求助无力的处境。由于蝉的意象已积淀了悲愁的情感因素与高洁的人格因素,因此,诗中所咏虽未以蝉的美德为主,而蝉的高洁之美实际上已尽在其中;虽未明言自己心事,而那激切的心声已跳荡于其中,分明可感可闻。
  第三、蕴涵深刻。虞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表面上是说蝉声之所以能够远播,并不时因为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居高致远的缘故。实际上是说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就能声名远播。骆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上是说露水太重,蝉会因为沾湿了翅膀而难以腾飞;杂音太多,蝉声会因为喧嚣掩盖而难以传播。实际上是说诗人自己因为政治环境的险恶和舆论压力的强大,从而导致自己仕途的坎坷以及言论上的不自由。
  总之,这两首诗同是咏“蝉”,但由于两位诗人的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他们所创造的蝉的意象便富有不同的艺术个性。正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蝉声之所以能够远播,并不时因为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居高致远的缘故。

我觉的古诗更要求对于诗的简析,如果只是翻译过来,味道就变了,考试也一般不会考让你翻译古诗的题目,所以我觉的重在简析.
给你看一下这个解析,希望这样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不只停在翻译上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托物寄情 蕴涵深刻——对唐代两首咏蝉诗的对比解读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不少咏蝉的名篇佳作,诗人们往往托蝉言志,借蝉抒情。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便是其中的两则精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首诗的相似之处。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第一、工于比兴。 虞世南是陈隋重臣,入唐以后深受唐太宗称赏和器重,仕途比较平坦,因而他诗中悲凉的调子较少。此时的“蝉”是得志人的象征。《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联中,“垂緌”、“流响”既指蝉的生性高洁,又暗喻自己生性耿直、孤傲狷介的性格特征。此外,“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两句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骆宾王不是宫廷宠臣,而是市井才子,所以他只能将萎靡的声音变为纵情的高唱;骆宾王不是昂步台阁的权贵,而是久历塞漠的士吏,所以他只能将应制的卖笑变成由衷的感叹。《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一联,既是对蝉之深秋苦况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忧愤深广的人生悲歌。
第二、托物寄情。虞诗热情歌赞了蝉的清高与脱俗。你看,蝉“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简媜《夏之绝句》)。它既没有音乐家的孤傲,也没有演奏者的兴奋,更没有乞讨者的谄媚,有的只是对生命本身的执着。诗中诗人便借蝉的这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内在人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骆诗紧紧围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冤难伸、求助无力的处境。由于蝉的意象已积淀了悲愁的情感因素与高洁的人格因素,因此,诗中所咏虽未以蝉的美德为主,而蝉的高洁之美实际上已尽在其中;虽未明言自己心事,而那激切的心声已跳荡于其中,分明可感可闻。
第三、蕴涵深刻。虞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表面上是说蝉声之所以能够远播,并不时因为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居高致远的缘故。实际上是说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就能声名远播。骆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上是说露水太重,蝉会因为沾湿了翅膀而难以腾飞;杂音太多,蝉声会因为喧嚣掩盖而难以传播。实际上是说诗人自己因为政治环境的险恶和舆论压力的强大,从而导致自己仕途的坎坷以及言论上的不自由。
总之,这两首诗同是咏“蝉”,但由于两位诗人的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他们所创造的蝉的意象便富有不同的艺术个性。正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