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新短发女模特:有人了解中国骑兵的发展史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0:34:27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中国最后一个骑兵连的小说,深深的被感染了.现在很想了解真实的他们是什么样子?

中国骑兵发展简史

骑兵——骑在马上的兵。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啧啧,这个问题现在回答起来一般都比较笼统,因为实在是太久远了。反正最早骑在马上去打仗的肯定不是汉人。按常理分析,能想到利用马作为工具人们,首先其生活地域一定也适宜大量马的生存——山地草原、水草条件较好的戈壁或荒漠等。其次必须经常和它打交道,以至最终能慢慢驯化它们。鉴于以上两点,中西亚的游牧民族的可能性最大。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远远重要于农耕文化的中原。相应的马文化领先于中原也是正常的。早在周穆王时代(前976—922)就有西王母给穆王送马的记载。可见在当时马已经被认为是重要资源了。
往后翻几页,在300多年后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破屠何而骑寇始服”的文字记载,通过这几个字,我们了解到当时屠何等寇已经是骑寇了。就是说当时北方游牧部落对齐等诸侯国的骚扰已经是骑着马来的了。 “屠何”何许人?就是东胡。也可以算蒙古人的祖先之一罢?鲜卑还是蒙古?这好象是一笔糊涂帐。后来隋唐时期很显赫的“独孤氏”,就是“屠各氏”的后裔。现在,返过头看看,农耕的中原文化这个时候骑兵的发展如何?我们从几乎同时期的秦穆公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的记载来看,中原这个时候也有骑着马的兵了。考虑到“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作用类似于今天的仪仗队或护卫队。称之为骑兵不为过。——此时是否用于实战尚不得之,用于实战的例证还要再过近300年。不过按当时所崇尚的礼制来看,交战还是以双方约定时间找块场地,列阵车战为主,一般一天半天就结束了。所以估计即便有骑兵,作用也不大。况且由于交战要使用大量战车,自然所选育的马匹也主要是挽具型的,以力量见长。不适宜用于骑战。不过由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骑兵在中原地区的发展之初,是北方领先于南方。这和游牧部落有很大关系。人家北狄也好,屠何也好,来了就打,赢了便抢——打不过就跑。【可笑中原这帮迂人还振振有辞,连呼蛮夷!】而以秦、晋、齐为代表的北方诸侯国在频繁应付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中,慢慢体会到了骑兵的机动是战车的笨重所无法企及的。于是着手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不过迟至战国早期,从出土的骑马俑是裸骑这点上看,当时马具还没有出现。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一时期骑兵的作用不大——连坐稳都成问题,何谈骑射?而游牧族有所不同,马背上长大的,“儿能骑羊,引弓射鼠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较之农耕为业的汉人自然要娴熟许多。
再往后翻几页,进入战国时期,这里出现了一位对中原骑兵发展贡献甚大的人物——没错,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前325—229)。赵国在赵武灵王时的疆域大至上包括今陕西的东北部,山西北部和太行山的东南山麓。向东有齐强邻逼境,西则有秦虎视眈眈,北有东胡、林胡、楼烦屡屡骚扰,趁火打劫。可谓四面受敌。“是亡社稷,奈何?”赵武灵王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着手进行军事改革,一方面训练水兵以解“无舟楫之用”之窘境以御秦,另一方面就是在北部边疆地区广募善骑射之民组建骑兵部队以解“无骑射之备”用以抗胡。鉴于同三胡之间多年交战的体会。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7年颁布胡服令,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以方便于进行骑射。号令国人学习胡人骑兵的训练方法和装备。【再一次证实胡人在骑兵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引进了胡马来改良中原农业区因长期耕作而退化的马匹品种。【我发现凡是和西域交往较密切的朝代其骑兵均较为彪悍。取得的胜迹也较多,和马匹改良不无关系】 同时改良了骑兵的武器,学习胡人配备弓矢和短剑(非刀)。远距离冲杀时引弓射敌,近距离格斗则采用短剑。但限于马具的制约,格斗战可能还很少。类似“大战若干回合”那样的话还要等很多年后才可以说。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的骑兵逐渐强大,同时使掌握骑射技术的军队由原来的游牧民族逐步扩大到中原各国。骑兵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地位逐步得以提高,成为当时中原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成功运用骑兵配合步兵、车兵作战的成功战例。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骑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40万军民皆降于秦。秦将白起认为“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而一举坑杀40余万降兵。公元前244年,赵将李牧用1.3万骑兵配合步车兵20余万,采用诱敌深入,两翼包抄战法,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一举定边十余载。可惜一代名将后来非战死沙场,而毙命于自家人手。
骑兵这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只独立兵种,主要武器装备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马匹身上有了专用的防护马甲(皮甲),装备了简单的鞍鞯。并且从遴选骑手到考核战马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和标准,比如战马要求身高不低于1.33米等。但从秦兵马俑坑的发掘中我们得知,骑兵和战车相比暂时还屈于从属地位。因为其一,作为一个新兴兵种,骑兵此时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其二、战车本身,包括阵法也是在变革求新,与时俱进中。不过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骑兵将笨重的战车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进入两汉时代,是中原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里,又是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起到了关键诱因。匈奴是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汉初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打败了东胡,臣服了丁零,赶走了大月氏之后势力日渐强盛。而在南面,则经常以骑兵袭扰汉朝边境,“虽乌合兽聚,猝发而不能制”,严重威胁着汉朝统治政权。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亲率32万大军攻打匈奴,结果反被匈奴40万军队围困在白登山达7日之久。后刘邦为腾出精力对付内部割据势力,对匈奴采取了“和亲”策略。以后的几代皇帝,在对付匈奴也都没有什么好办法,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权尚不巩固,国力亟待恢复。直至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登基后,此时汉朝刘氏统治地位已经得到进一步巩固,国力也有所恢复。同时和西域的交往也愈加密切,大量诸如大苑汉血等骏马良睼被交换到内地。战马的品种得以改良,看看出土的两汉雕塑,就知道这时马的神骏已非先秦之肥壮所可比。最主要的是,汉朝已经确立了一整套“官马”制度,鼓励养马的政策加上马政机构的普及使的长距离大规模的运动作战在后勤上得以保证。因此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元朔六年 (前123),霍去病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票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元狩四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从襄郡和代郡出击,深入匈奴腹地,辗转两千余里,大破敌军计10万余。充分展示了汉骑兵高度机动的战斗能力。然限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各骑兵部队之间基本是独立作战的。从公元前133至前119年,汉军通过数十年对匈奴的作战,骑兵得到迅速壮大,从而成为军队作战的关键力量。
此时的汉军骑兵,分轻骑和重骑。轻骑无甲,弓射,以机动见长;重骑被甲,持刀剑戟戈近战。【西楚霸王的兵刃便是戟,马是乌骓】不过随着西汉炼铁技术的提高,更适于劈砍的环首刀逐渐替代了短剑等穿刺兵刃而作为骑兵武器得以普及,刀和马的结合使其作为一种武器的地位不断提高。除少量仍为青铜制造外,绝大多数均为铁制。相应地,甲具也在进化,这时的骑士所穿护身甲已由皮甲演化到铁制铠甲片,防护范围在原来仅保护胸、背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肩臂的“披膊”和保护腰胯的“垂缘”。甲片也变小变密了。马的护甲还是以革为主,后汉书卷二十九载“(鲍)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这里的“当匈”就是指去毛加工成的兽皮制成的护甲。马的鞍具,原先是前后不起桥的低桥鞍,至东汉时期演化成高桥鞍。解放了骑士的双手,更便于士兵在马背上动作。另外,随着骑术的高超,诸如回头望月等高难射箭动作也见诸于画像之上。但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马镫。【很重要的东东哦!有人专门写过文章呢】
历史翻到三国、两晋时代。由于这一时期的战乱频繁,特别是其后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批的涌入中原。动辄四五十万的大规模骑兵战,使骑兵的运用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例如公元383年8月,符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攻晋,经淝水一战而大败,唯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乱世出豪杰,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后世称颂的名将。诸如关羽张飞吕布还有后来的韦睿杨大眼等。
马镫在这个时期闪亮登场了!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马镫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302)墓葬中陶骑俑上马鞍左侧的三角形马镫。仅单侧有一只,因此有专家推断是为上马所用。最早的实用马镫据考证为前燕时期(337—370)。“…马镫作为一种辅助骑士上下马和驾驭马的工具,在鞍鞯和驰驱所提供的前后两方的支撑之外,又加上了侧面的支撑,有效地把马和骑者溶合成为的一个单独的战斗单位。从而使马上白刃战成为可能…”。
频繁的战乱和武器的进步也促使了马上重甲的发展。同时经过两汉的发展,冶炼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因此战马除四蹄外,全身开始披挂铁制的铠甲护具【护具一般铁制为铠,皮制曰甲】。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可为一证。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历史上所谓“甲骑具装”的重甲骑兵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骑兵一般身着“两当铠”,与战马披的“具装铠”配合使用,防护力很好。对步兵有极大的冲击力。北魏以后,“明光铠”日益盛行,成为铠甲中最重要的类型【嘿嘿,就是有护心镜的那个】。此时骑兵的武器除了传统的弓箭外,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长矛即“槊”,也叫“矟”,《释兵》云“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燕眼飞哥用的就是丈八蛇矛。汉尺丈八,约合现在四米多,恐怕无法使用。就现在发现的古物研究,估计应在二点五到三米左右】。而原先流行的戟逐渐退化成仪仗用具。短兵器中刀成为骑兵的常用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取消了环首增加了横挡。刀体加宽用以承受巨大的冲击应力,更适于实战劈甲断骨。
尔后的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原骑兵由颠峰往下坡走的过渡时期。唐初由于征战未息,加之开国两位皇帝均靠武功起家,因此对于骑兵还是十分重视的。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在虎牢(今荥阳西北)率精兵步骑3500人迎击窦建德。就充分运用了骑兵的快速突袭特点,攻敌于措不及防。歼敌3000俘万余,并乘胜降洛阳王世充。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例。贞观四年(630),李靖破颉利可汗于阴山,东突厥灭亡。使唐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贞观十四年灭高昌,政区扩大到今新疆东部。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有胡人血统,识马爱马,其“昭陵六骏”的美名流传至今。武后则天虽为女流,却也是驯马好手。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唐代的骑兵在装备战术上没有更新的发展,反而由于过份依靠诸如高仙芝、安禄山、哥舒翰等藩镇胡将,在骑兵作战上只讲究长途奔袭、一战定乾坤的游牧战法。使得重甲骑兵逐渐没落。况历经盛世的熏陶之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仅停留在诗人的幻想中罢了。天宝十四年(755)东都之战时封常清所率皆为不事训练的新兵。刚列好阵势就被安军铁骑冲垮,大败西逃。而后再败于洛阳城东葵园,收兵再战于上东门,败!退而率残部与安战于都亭驿,再败。退守宣阳门,又败。最后只好破墙西走。疲弱的大唐,最后竟要依靠外族力量复国。宝应元年(762)收复洛阳之战,区区四千余众回鹘骑兵“直出其后,贼众大败…斩首十余万,伏尸三十里”。不过请人的代价也很惨重——“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广平王又赍之以锦罽宝贝”。 僖宗中和二年(882)为平黄巢复长安,求助于后唐太祖李克用(西域沙陀后裔)。结果李克用率三万鞑靼骑兵在各地勤王军面前大大风光了一回:先是大败黄巢大将尚让的15万军队,接着在零口再挫黄巢援军,逼迫黄巢退出长安。
这一时期的骑兵装备,马具装通常由4件配置而成。据《武经总要》所述护,护马脖子的叫“鸡颈”,挂在前胸的是“挡胸”,系在马身前半及中部的叫“身甲”,鞍后马臀上的叫“搭后”,此外还有护于马脸的“面帘”。而骑士则穿“锁子甲”,一种将铁锻制成小片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护甲。长兵器中枪开始普及,善枪者甚众。一般骑兵所用曰“漆枪”,较短些。骑兵用弓叫“角弓”。弓射装备中还有一种暗发弩“硝弩”很有意思。装置在马蹬上,用脚控制,射敌人马。这一时期各式各样杂门兵器亦屡见不鲜,诸如使铜锤的,使节鞭或铁锏的。【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此类兵器主要靠重力打击敌人,使用者须是力大过人。另外,我估计马蹄铁也是这一时期发明的,你想,该武装的地方都武装了,就剩它了。同时,较重的负荷也确实需要有这么个东西来保护战马。为什么将马蹄铁排在马镫后面?呵呵,因为我们总是首先想到让自己舒服后才会回过头去关心坐骑。
宋辽时期,则是中原骑兵的没落阶段,以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大力发展为代表的阶段。宋从未在真正意义上统一过中国,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宋制定的国策有关。赵匡胤开国之初,为避免前代将帅拥兵自重、割据分裂重演,着手进行军制改革。将兵权集中于皇帝,同时施行抑制将权,以文治武等改革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其后继者却奉此为基本国策,遵从不变,最后导致战力积弱,国运日衰。另一方面和失却西北牧马基地亦有很大关系。宋朝的战马主要从西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购买,其次内监牧饲养。及至南宋时,又因丧失陕西,造成军马缺编尤甚。《宋史·兵志》云“马一营或止数十骑,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相比起来,北方的各游牧政权就好过多了。辽、金皆拥有强大的骑兵和充足的后备马匹,且高度机动,长于野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赵光义率军攻辽。辽军发挥骑兵优势,依托坚固城防,消耗疲惫宋军,并适时以骑兵增援,挫败了宋军攻势。雍熙三年(986)宋又举兵三路攻辽。结果主力在岐沟关被辽骑兵击败,致全线被辽军各个击破,“岐沟之蹶,终宋不振”。北宋屡次克辽无功,原因就在于宋太宗未能建立一支拥有众多骑兵的强大军队。只想凭侥幸取胜,以步兵对抗骑兵,其结果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历史上以步兵胜骑兵的战例也不是没有。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兀术率四路大军伐宋。至郾城于岳飞相遇。金兵以重甲骑兵“铁浮图”正面进攻。两翼配备所谓“拐子马”的轻骑兵1.5万余做机动突击。结果被岳家军勇士用麻扎刀和大斧近战斩足而败。关于“铁浮图”,有说是因为正面冲锋形如墙壁而得名“皆重销,贯以韦索…堵墙而进不能当”,然清乾隆御批曰“北人使马,唯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此或彼时列队齐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其势不可当,遂从而妄加之名目耳”不管对错如何,乾隆爷的话是说到骑战的要害上了,不枉其先祖一番栽培。类似的装甲骑兵还有西夏的“铁鹞子”。西夏军队主要为骑兵,尤以重甲铁骑“铁鹞子”最具战斗力。《宋史·兵志》载“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但“铁浮图”也好“铁鹞子” 也好,具是昙花一现尔。
在骑兵武器装备上除了上述二铁外,短兵器沿袭旧制,一色传统单刀,刀形笨重,铁刃也宽。长兵器中枪则得到广泛使用。形制也演变成很多种,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等等,还有就是金兵的狼牙棒。“…它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可见宋军民对此物之惧。
进入蒙元时代的游牧民族骑兵似乎一发而不可挡。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指挥下,代表着古代骑兵战术运用的颠峰。蒙古铁骑所踏之处,一切都在瑟瑟发抖。
在成吉思汗看来“人类最大的幸福在胜利之中,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因此这个天才的征服者必然不会满足于蜗居在蒙古高原的。他拥有天生的优良骑兵,日常生活就是军事训练。护甲腐烂在身上也不解下来,能在极少休息、吃饭的情况下骑马连续行军几天几夜。他们的马常年在空旷的牧区牧放,适应严冬的酷寒和没有干草作补充饲科的生活。这使得它们体格不很高大,但结实粗壮,8小时可走120里左右路程。而且生命力顽强。速度上的缺陷则通过战时备有大批新马,按需要连续不断地换骑来弥补。他们的战术机动灵活,善于大规模战略包围和诈败诱敌。而且通过对西夏,金等国家的侵略,得到了那些知道如何围攻城市的外国人的帮助。他们的装备威力强大。蒙古骑士头戴钢盔、身着轻便兽皮盔甲、腰悬马刀、手拿单钩枪、狼牙棒或巨斧,蒙古强弓采用木料和骨头混合制成,其穿甲箭能在600呎内杀死敌人,而且骑手射术高超,能在策马飞奔时准确射中目标。他们野蛮残忍,遇到敌人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一概不予饶恕。他们……他们最终征服了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然而如同他们征服世界的速度一般,蒙元帝国的衰落也迅速到来。即便从铁木真称成吉思汗算起,至1368年徐达克大都为止也不过162年。歪嘴和尚朱元璋依靠徐达常遇春等义军能向北将蒙古铁骑打回漠北,向南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最终坐上龙椅,说明其手下军队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例如明朝前叶宣宗朱瞻基就善骑射,一次亲统明军与蒙古骑兵部队遭遇,朱瞻基亲自率兵迎敌,并一马当先,连发数箭,射杀敌先锋数人,敌即溃散,一战而胜。到后来燕王朱棣南下打败惠帝,以及历次亲征打退鞑靼、瓦剌两部蒙古骑兵。则证实当时明朝北方骑兵的实力还是不错的(尽管有不少蒙古兵)。可惜由于统治阶级安于守成不思拓取【长城数他们修的最勤了】指挥思想围绕“依城而战”,其次明朝军事制度本身就有弊病,例如权兵分离、兵农合一的世兵制、文官统军等,加之长期的吏治腐败。待到英宗“土木之变”时,太监王振指挥的50万京营竟全军覆没,可见军队训练荒废,战斗力下降到何等地步!《明史·兵志》载“武宗即位,十二营锐卒仅六万五百余人,稍弱者二万五千而已”。倭寇的猖獗从另一侧面衬托了明军的无能。此外,明朝的马政也是积弊难返“按明世马政,法久弊丛。其始盛终衰之故,大率由草场兴废……侵淫至神宗时,弊坏极矣。……盖明自宣德以后,祖制渐废,军旅特甚,而马政其一云”。因此即便后期有袁崇焕、祖大寿的关宁铁骑,明军后最后还是被一只用原始武器武装起来的少数民族骑兵,打的落花流水,从山海关一路打倒南海之滨。当然,造成这样结局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内陆农民起义军的牵制、明军自己内部的派系争斗等等。
这个时期虽然火器已经发明并得到一定运用,但由于太过笨重,不宜野战,因此火炮恐怕尚未进入骑兵序列。值得一体的是太刀的流行。结合了厚脊刀的强韧和弧曲刀的流畅灵活。日本的太刀令明军胆寒,其实早在北宋就有人歌颂倭刀了——“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戚继光则在《纪效新书》中云“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于是在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名将的积极推行下,日式长刀、腰刀成为明军的主要装备之一。连骑兵也未能脱离此列。
清代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八旗兵开始确实很犀利,但多半是对手太面所致。况且后来一直坐在祖先功劳簿上,成了“纨绔”的代名词。清朝在对待火器发展的问题上和明朝一样,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而西方列强们早已屏弃了弓弩开始普及火枪了。其结果是那些骑马跨刀的清骑兵,最终都成了列强火炮下的靶子。
火药的使用使历史迈入热兵器时代,技术的进步注定了骑兵被淘汰的命运,尽管在后来的战争中它还残喘了一阵,但毕竟无法与装甲机械化部队相比。这个曾在冷兵器时代创造了无数神话的兵种。现在,伴着战马的嘶鸣,它慢慢隐身于历史的帷幕后面,留下的只是记忆中曾有的辉煌。

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长处在于强大的机动能力和冲击能力。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那时的战争比的是阵法,比如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虽然商军10倍于周军,但商军中的奴隶们临阵倒戈导致商军阵型大乱遂一败涂地。那时的战争沉闷得很,军队每行十数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队,节奏非常缓慢。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

骑兵的起源时代?

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于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北方少数民族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10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40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列背水阵破赵之战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使得战场情形立即逆转。影片《西楚霸王》中项羽刘邦征战天下的战场镜头中万马奔腾的骑兵冲锋还是占了绝大篇幅的。光荣公司的老游戏《项刘记》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战争面貌。?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劈砍时剑容易折断,以戟为主),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 ?

骑兵的发展时代?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

说到汉代骑兵的发展就该说匈奴骑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为能骑善射之士,汉初时期匈奴已号称"控弦之士"30万,时刻威胁着汉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他们马术精良,射术奇佳,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代晁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这也就指明了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狭小的地形也能作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

到了汉朝时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汉朝大力发展骑兵,至武帝时已能运用10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 1 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5万骑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 10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还,传为千古佳话。?

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40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

当汉代的骑兵技术和马匹数量达到匈奴水平之时,匈奴的末日便来到了。当汉军普遍装备铁甲和钢刀的时候,匈奴由于不产铁,他们的箭头都是牛马骨或者是鱼骨削制而成的,国力的悬殊对比造成了匈奴势力退出亚洲的局面(到南北朝时匈奴在亚洲才彻底消亡)。?
骑兵的壮大时代?

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三国历史自不必谈,特别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间流传的五胡乱中华),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我国的骑兵也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

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力较南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骑兵参战。如前秦的苻坚南下动用了骑兵27万;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60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80万中有骑兵 24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

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马镫在西晋出现。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有了借力之处),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能更有效地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在西方,马镫的发明,导致了中世纪西式重骑兵、骑士的出现。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重装铠甲,重骑兵防护力强大无比,对步兵而言有极大的冲击力。当时的骑兵远程武器还是弓箭(不管什么时代,这总是东方骑兵的主要武器);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骑兵用长矛即"槊",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

骑兵的强盛时代?

在隋唐和五代时期,骑兵已经确立了在军中的地位,在这一时代骑、步并重,各国的骑兵规模虽不及南北朝时期,但是骑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唐朝以武功开国,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所以唐(特别是唐初)对骑兵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唐从起兵始就建设完善自己的马政建设,以备军用。唐在边地多置监牧,属太仆管理,监牧马五千以上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以下为下监。?

唐代的骑兵最为强大。盛唐时期的大唐骑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骑兵作正面对抗,而且胜率极高。这和唐代盛行的击剑游侠风气密不可分,总体来说,隋唐和五代时期的骑兵装备战术发展并不大,不像南北朝时代那样注重于重甲骑兵,军中虽仍有甲骑,但是基本上以轻装骑兵为主,主要发挥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优势,正面攻防更多依懒于步兵。?

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之后的宋、金时期,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雄起,成为汉族王朝的威胁,这些少数民族军队的精锐主要为骑兵,骑兵的发展也再度转入高潮。?

首先说宋朝。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武功极为不盛的一个朝代。因为在后唐,五代时期崛起的少数民族占据了西北的产马地区(河套平原等等)。所以宋无论是通过在边地买马、换马(用物资)或设置监牧等方法,始终都不能满足骑兵的需要,所以从来都没一支强大的骑兵。到了南宋时更糟,连殿前司(即皇帝禁军)的骑兵都有五分之一没马可用。宋代作战讲究阵法,基本上都是把骑兵布置在大规模的步兵阵周围做策应或掩护侧翼。如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就是把主力步兵结合战车,在中间布成密集阵势,骑兵布置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承担防御敌军骑兵的任务。宋的战法与欧洲早期的骑兵运用方式相似:即以步兵方阵为主力,用骑兵来巩固两翼。事实上这种阵式,骑兵成了步兵的辅助力量,用于克敌制胜的核心是步兵阵,说到底这也是缺乏马匹的无奈之举。?

在北方先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有较强大的武力,军队中以骑兵为主力作战。辽金的军队都很讲究骑兵的机动作战,一般军中的正兵均配有数匹战?辽军一名正军有马三匹),机动力很强。如辽宋的幽州之战中,辽军就凭借当地平坦的地形和骑兵的机动力,先后将宋将曹彬、潘美各个击败。金兵也长于骑兵善于野战,史称"金之初起天下之强莫过于此",金国有著名的"拐子马",在作战时步军为正兵,以"拐子马"作两翼突击,在平原上对宋军作战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一时代的骑兵,北方少数民族以骑兵为主,他们作战的主要武器为弓箭、马刀,也装备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国人似乎喜欢这种武器,当时宋代有民谣:它有金兀术,我有岳元帅;它有"拐子马",我有麻扎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当时的骑兵,开始偏向轻装,着少量护甲,以获得更大机动力,但是各国均还有重甲部队,如西夏的骑兵"平夏铁鹞子"(它的步兵叫"横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马披重甲"战斗力强著称。?

斡难河边兴起的蒙古民族将骑兵技战术发展到冷兵器时代的巅峰阶段。在这一时代,蒙古骑兵在人们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

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军官世袭。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战时自备武器装备出征,和平时期则是普通牧民。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蒙古人往往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对于儿童也从小就专门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华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战术家指挥,蒙古人成为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广大土地,在东方消灭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败了花刺子模(阿富汗),征服了俄罗斯草原,打败了西方联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如果不是蒙古大汗这时死了,恐怕整个欧洲都会臣服在蒙古的铁蹄之下……?

蒙古军队前期基本是骑兵,后期其野战力量也是骑兵。蒙古骑兵有着超强的机动力,1名士兵往往备有6匹以上的战马,轮换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进近百公里。在征服波兰的战役中,蒙古人进行的战略迂回,对于欧洲人而言是梦幻般的机动能力。蒙古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长年骑射的蒙古人能拉强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头制成,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和很远的射程,能在高速机动中(甚至一边后退一边回头射击)准确射击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拚杀中给予敌人极大的杀伤。因为蒙古人往往自备武器,所以在箭、马刀以外,士兵们还带有自己喜欢的武器如长矛、狼牙棒、绳套(套马用的,在战场上也能套人。)等。在护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为主,轻便坚固,虽然不如铁甲的防护力好,可是为其赢得了更大的机动性。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古马,蒙古马虽然体型较小,不及阿拉伯、亚利安马速度快、体型高大,但蒙古马适应力强,耐粗饲,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距离行军,无后勤保障作战,这些马随处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军50至100公里,可以终年使役。并且重要的一点是蒙古马的母马哺育期可产奶300至400千克,这成为长时间在外作战,无需后勤保障的蒙古军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另一个食物来源是掠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人民生长在苦寒之地,对于恶劣气候的忍耐力极强,物质条件要求很低,有着一般农耕民族无法比拟的战斗力。?

从隋唐到蒙古时代,中国的骑兵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蒙古人不仅进行了骑兵战术的革命,连蒙古马也取代了内陆汉人土产的马。但是诸行无常,从宋开始正式将火器引入武器行列中,这就为骑兵的衰败揭开了序幕。?

骑兵的没落时代?

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曾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日渐式微了。?

明代的骑兵主要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并配有火器。名将戚继光创立了车营就是一种步、车、骑配合作战的方式,明孙承宗的《车营扣答合编》中也对这种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还发展出了先以火器(火炮和火枪)轰击(火力准备)、继以骑兵冲击、步兵跟进的战法。欧洲直到拿破仑时代才发展出相类似的战法。?

到了清朝,清朝自以为以弓马开国,其开国时的女真仍是传统意义上的骑兵,没有什么发展,加上不注重火器,便我国最终落到了被列强任意欺负的境地。当时已是火器的时代,骑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机枪、战壕组成的阵地战出现,骑兵基本上丧失了在军中的地位,逐步退出军事舞台,直到其后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出现,骑兵成为了历史,只在某些庆典礼仪场合使用。?

纵观中国骑兵的发展史,从骑兵的诞生之日起就领先于全球。骑兵战术及其武器装备的发展直至没落,正印证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脚步。明朝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击败骑兵为主的元朝,正说明了中国火器研究和应用的伟大成就。在明代,其军队中火器的配置不仅超过日本,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欧洲国家。北京的御林军中神机营(火枪手部队)人数是骑兵的数倍,连被称为"流寇"的李自成大军也装备着大量的火炮和火枪。?

可惜的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压迫,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晚清坚持的"骑兵传统"和故步自封,终使中国沦落为愚昧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大遗憾直到现在,仍使我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上同西方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
陆军中乘马执行任务的部队、分队。既能乘马作战,又能徒步作战。通常担负正面突击、迂回包围、追击、奔袭等任务。其行动轻捷,受地形、气象影响较小。历史上骑兵曾经是陆军的主要作战兵种。中国自战国时代到清朝,西欧在整个中世纪,骑兵迅速发展为陆战的主要兵种,在作战中往往成为迅速歼敌、扭转战局的重要力量。关于骑兵的作用,经常可在有关古、近代战争题材的小说、电视、电影中看到,那万马奔腾的场面,着实让人激动。在外国,17世纪 30年代战争时,参战国军队中一般都有 40%一 50%的人员是骑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法、俄国均编有骑兵集团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曾有 17个骑兵军,八十多个骑兵师。中国历史上骑兵的极盛时期是元朝,骑兵部队主要装备有弓箭、马刀、标枪、战斧等。中华民国时期,骑兵最多时达二十多个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自 1928年 4月建立第一支骑兵分队起到解放战争后期,全军发展至 12个骑兵师,目前,只在边防部队中保留少量骑兵分队。
随着技术装备的发展,特别是军队摩托化、机械化的发展,骑兵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兵种地位。当代,许多国家的军队只保留了少量的骑兵,主要用于执行巡逻、警戒和运输等任务。有的国家把乘骆驼和大象的部队也称为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