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初期的影响:<<家>>的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4:28:21

解放前夕,巴金一直处于高产期,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秋》以及长篇小说《憩园》、《寒夜》,此外,他还写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散文等。

《家》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时,篇名为《激流》,在写作过程中,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因投机生意失败而自杀了。在巴金的记忆中,大哥是旧制度下的牺牲者。在听到噩耗的那天晚上,他辗转难眠,决定调整《家》的结构,把大哥作为主要人物原形来写,他要把一个垂死制度牺牲者放到人们面前。由于写的都是熟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家》的创作十分顺利,许多部分和情节一气呵成。

《家》不仅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开明书店1933年5月出版《家》单行本,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出版了33版,销售数十万册。该书1949年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仅北京一地就印行了15次。它还先后三次被改编拍摄为电影,并多次改编成话剧、戏剧、电视剧、舞剧等,风行了半个多世纪。

至解放前夕,巴金一直处于高产期,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秋》以及长篇小说《憩园》、《寒夜》,此外,他还写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散文等著作,并翻译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等等。

1944年,40岁的巴金与萧珊结婚了,这对夫妻从此相濡以沫,直到1972年8月13日,55岁的萧珊离开人世。

解放以后,巴金被卷入社会政治活动中,先后担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度等职务,他不得不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和应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写了很多符合形势需要的应景文章。多年后,他反思这个时期的写作说“……我过去也是一个‘歌德派’”。

“文革”开始以后,巴金被作为“牛鬼”,接受批斗和改造。在此期间,无论巴金个人还是他的家庭,都遭受了巨大的劫难。种种批斗和折磨、殴打、羞辱让巴金夫妇吃尽了苦头,巴金只有“死心塌地做起‘奴隶’来”。

1973年年底,他开始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处境与经历的关系,他似乎置身其中,与作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巴金相当长一段时间集中在了对“四人帮”罪行的批判上。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
这三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家族生活是《家》的主要素材

1920年,巴金的祖父因病死去,李公馆的遗产争夺开始,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这些都成为了他后来的代表作———《家》的丰富素材。

1904年11月25日,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的李公馆新增了一名男丁,这个男孩被取名为李尧棠,字芾甘。“尧”是李家这一辈的排行, “棠”和“芾甘”反取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篇:“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说,这棵小小的棠梨树,不要去砍伐它,这是周朝有德政的召伯曾经休息过的地方。后来,“芾甘”就成为这个男孩的笔名之一,当然,它远不如“巴金”的笔名更有名。

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的远祖李介庵原籍浙江嘉兴,以儒生的身份入川在官府充当幕僚。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当过县官,添置了一些家产。祖父李镛做过多年县官,他精明强干,官囊颇丰。

卸任之后广置田产,并修建了五进三重的李公馆,还收藏了许多古玩字画。1909年,父亲李道河去川北广元县就任知县,5岁多的巴金与母亲陈淑芬一起前往。

在广元,巴金五个兄弟姐妹一起上课,在一位刘先生的教导下,认方块字,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村塾常用的启蒙读物。巴金与大他一岁的三哥尧林最为亲密。有一个时期,在夜晚的油灯下,兄弟俩依偎在母亲身旁,听她熟读诗词,颇有文化修养的母亲教他们吟读《白香词谱》。他们学词的课本由母亲用工整、娟秀的小楷抄录、装订,这似乎是巴金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

他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古典诗词,还学到宽容厚道的博爱精神。

辛亥革命开始后,李道河辞官回家,1914年,陈淑芬因病去世,四个多月后,巴金的二姐也死了,过了两年,巴金的两个堂兄弟患白喉症死了。随后,巴金和三哥也患了白喉症,他们的病尚未痊愈,巴金的父亲李道河病亡了。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他深刻地认识到大家族必将崩溃的结局。后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家》的丰富素材。